审美这事儿,宋代是有鄙视链的。在宋人眼里,“天下真花独牡丹”,其他花都不算花,顶多只配叫“果子花”;而牡丹也是分品级的,“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审美这事儿,宋代是有鄙视链的。在宋人眼里,“天下真花独牡丹”,其他花都不算花,顶多只配叫“果子花”;而牡丹也是分品级的,“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这话若是旁人说,或有夸张之嫌,但它是欧阳修白纸黑字写在《洛阳牡丹记》——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牡丹专著里的。
欧阳修乃“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西。他对洛阳牡丹的爱自发自愿,纯天然,不掺假。
钱太守的万花会
公元1031年,二十多岁的欧阳修初入职场,被分配到洛阳工作,任西京留守推官。
那时的洛阳,几乎家家户户种牡丹,繁花迷人眼,富丽天下闻。据欧阳修观察,洛阳人爱花成痴,春日花开,“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就连挑担干苦力的头上也插着牡丹。人们在花香中吹笙、唱歌,空气中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欧阳修的顶头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是头号花痴。他在西京留守府临阛馆广种牡丹,悉心研究牡丹谱。欧阳修在《归田录》里提到,他去临阛馆双桂楼时,见钱惟演的座椅后面立着一扇屏风,上面密密麻麻写了90多种牡丹品名。
更疯狂的是,钱惟演还带头举办洛阳万花会,开中国牡丹花会之先河。
北宋《墨庄漫录》有云:“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这太守指的就是钱惟演。
用牡丹花当屏帐办花会,在千年前绝对是创新之举。宋人头回见这种阵仗,大受震撼。北宋《冷斋夜话》记载,有个叫刘跛子的外地人行动不便,但坚持“拄一拐,每岁必一至洛中看花”。
欧阳修身在洛阳,就更不用说了。“少年意气易成欢,醉不还家伴花寝”,他在洛城的大街小巷纵情挥掷青春。
沉醉在花香里的欧阳修,走访洛阳各地,将牡丹的栽培史、品种、花色、管理技术、防病方法以及花名典故、赏花习俗等摸了个透彻,写出了《洛阳牡丹记》。
这不仅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牡丹专著,也是欧阳修的“青春回忆录”。此后数十年,欧阳修宦海几度沉浮,从未忘却洛阳牡丹带给他的震撼。他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说,“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天下名园重洛阳
洛阳万花会盛况空前,轰动九州。蔡京任扬州太守时,曾效仿洛阳举办万花会,无奈反响不佳。后来苏轼当扬州一把手时,干脆停办扬州万花会,众人都庆幸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为啥洛阳的万花会那么成功?因为洛阳牡丹有群众基础。
两宋时期,牡丹栽培技术快速发展,牡丹新品种不断涌现。李格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在《洛阳名园记》里提到,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又是汉唐故都,大小园林有一千多个,几乎都种有牡丹。
城中最大的牡丹园,是洛阳桥南的天王院花园子。此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花开时节,园中张幄幕,列市肆,歌舞管弦,热闹非凡,满城男女皆来游玩。
天王院花园子离安乐窝很近。北宋理学家邵雍住在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安乐先生甚爱牡丹,他家花园里有一株24枝的“牡丹王”。在《洛阳春吟》一诗中,他说:“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安乐先生的老朋友——北宋名臣司马光也爱牡丹。司马光退居洛阳独乐园,编纂《资治通鉴》,平日里给人的印象颇古板。谁想到,他也入乡随俗,在独乐园里辟了两栏花田种牡丹。
北宋名相文彦博退休后住在洛阳,他的东园里种着“姚黄”“状元红”等牡丹名品。
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公元1082年,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13位北宋名士成立“洛阳耆英会”,定期聚会,抱团养老。种有“姚黄”的东园,是这群老伙计赏花的首选地。
“姚黄”千叶黄花,出自邙山白司马坂姚氏家,“性似天人洁”。钱惟演告诉欧阳修:“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魏紫)乃后也。”
北宋李迪任西京留守时,年年派“特快专递”把洛阳牡丹送往东京开封,“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轰动朝野。后来,“姚黄”逐渐传入江淮流域,仍被赞誉“真是花中主”。
独立东风看牡丹
早在隋唐时期,牡丹就被隋炀帝、武则天引种到了洛阳宫苑,推广种植。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是洛阳人,他奉牡丹为瑰宝,命人大规模引种洛阳牡丹到开封等地。在王公贵族的大力支持下,唐宋时期的洛阳牡丹大杀四方,香袭华夏。
陈州是洛阳牡丹较早传播的地区之一。陈州又称淮阳郡,是淮河流域的牡丹栽培中心。据《陈州牡丹记》记载,陈州人像种庄稼一样种牡丹,“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中原,宋室南渡。洛阳牡丹名品“陈州紫”传入江南,人称“淮阳红”。宋人有词云:“娟娟二八清明了。犹说淮阳早。钱欧陆谱遍花光。红到寿阳、也不说淮阳。此花地望元非薄。回首伤流落。洛阳闲岁断春风。怎不当时道是、洛阳红。”翻遍钱惟演、欧阳修、陆游写的花谱,都没提到“淮阳红”,这“淮阳红”当初为啥不叫“洛阳红”呢?
四川天彭(今彭州)牡丹的兴盛也得益于洛阳牡丹的南传。南宋陆游在《天彭牡丹谱》里提到,“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
以前,江南并无洛阳牡丹品种。中晚唐时期,高僧惠澄将十几株洛阳牡丹移植到了杭州开元寺,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非常兴奋,专程去赏花。待到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时,江南牡丹已颇为兴盛。
据周师厚《洛阳牡丹记》等记载,泰州、杭州等地广泛种植洛阳牡丹名品“金系腰”,江南女子争相采撷,插在头上,人比花娇。 “洛中八俊”之一陈与义,流寓江南水乡,心怀故土,有《咏牡丹》诗云:“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看的是江南牡丹,想的却是洛阳牡丹。其中况味,白居易尝过,欧阳修也尝过。(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