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从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关键词。频频提及背后,昭示了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念兹在兹。
今年全国两会,从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关键词。频频提及背后,昭示了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念兹在兹。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教学归教学、论文归论文、创新归创新,产学研脱节的现象制约着教育成效、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今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教育和产业实践相结合,把产业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共同开展研究,既有助于提升科研人才的产业适配性,又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从而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两会之上,不乏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鲜活案例。比如四川省教育厅厅长余孝其代表介绍,当地采取政校企院共建模式,整合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资源优势,组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高—本—硕—博”人才贯通培养。在洛阳,这样的产学研融合探索亦不在少数。正如作为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打造的重大创新平台,龙门实验室聚焦洛阳重点发展的“四新一装备”风口产业,通过供需对接、路演沙龙、实地走访等方式常态化挖掘企业需求,变技术难题为研发课题,以一项项有用、管用、好用的科创成果,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放宽视野,在上级支持和我市各方努力下,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培养工科硕士博士、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有望落地洛阳,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批建设,以此为基础建设、实行产学研深度融合运营机制的中原科技创新港呼之欲出,它们将为洛阳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创新支撑。有理由相信,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我们必能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登上科技与产业的高峰。(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