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把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必须更加注重社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成熟社区,推动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宜居水平,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工作理念。
社区的建设水平,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服务与治理水平。
近日召开的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把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必须更加注重社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成熟社区,推动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宜居水平,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工作理念。
作为城市运行的“细胞”,社区不仅是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所和居住空间,也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我国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居民75%的时间都生活在社区。老百姓对一座城市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往往来源于社区建设得好不好。强化社区建设,关乎居民的幸福感、城市的宜居度。当家门口就能托老托幼、休闲娱乐、健身购物,就能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奔赴而来、定居打拼,构筑宜居宜业的城市图景。
然而,社区建设千头万绪,具体怎么抓?怎么抓具体?就在这次会议上,市委书记江凌进一步指出,建设成熟社区,要满足安全、便利、舒适三个条件,这也是成熟社区的标志。而要实现这些条件,就要把社区的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和文明建设体系构建起来。这一论述,为我们推动社区建设提供了新遵循。
服务体系建设重在解决民生大事。“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社区建设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近年来,洛阳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累计建成邻里中心363个,基本实现市场化可持续运营;建成社区体育公园280个。同时,洛阳上榜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瀍河、栾川入选河南省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区(县),一个个环绕家门口的“15分钟生活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治理体系建设贵在推动模式创新。“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治理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些年,我们积极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比如,西工区打造的“智慧西工”平台,居民网上吹哨,问题即刻解决,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老城区西关街道搭建“微法庭”“和事老城”等平台,巧妙化解社区矛盾“千千结”……一个个创新实践,有效推动党组织向社区延伸、资源力量向社区下沉,助力城市更好地聚合资源、服务发展、造福群众。
文明建设体系强在培育精神家园。只有激活社区细胞,城市文明才有牢固基础。这些年,我们持续叫响“社区邻里日”品牌,实施文明实践“种子计划”,培育“三自”组织2.45万余个。将文明建设嵌入日常生活,让居民在精神文明的滋养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好地与城市同心共进。
社区建设,服务为本,治理为基,文明为魂。
今年1月,省委书记刘宁来洛调研时强调,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社区打造成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小社区连着大民生。始终把社区建设的“关键小事”当成城市工作的“头等大事”,不断深化服务、治理、文明三大体系建设,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我们就能以社区建设的更加安全、便利和舒适,写下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注脚。(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