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日前,国家文物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一则通知,旨在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统筹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关系。这一全国性指导文件,为我们更好地平衡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提供了新遵循。
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做好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日前,国家文物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一则通知,旨在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统筹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关系。这一全国性指导文件,为我们更好地平衡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发展提供了新遵循。
大遗址承载着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同公布的重要大遗址清单(第一期)中,洛阳的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4处大遗址悉数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对我们而言,这既是宝贵财富,也是艰巨考验。当前,在洛阳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中,文物区占116平方公里,占比高达52%。这么多,这么密,又这么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难度与成本可想而知。这也就意味着,做好保护与发展“两手抓”,尤须在规划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
应看到,长期以来,洛阳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推动大遗址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的蝶变。“一五”期间,我们提出“避开老城建新城”,在涧西规划工业区;后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再到四期城市总体规划时,有效避让隋唐洛阳城22平方公里的里坊遗址……依据不同遗址的不同特点、不同环境,在“一址一策”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又将大遗址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和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如今,隋唐洛阳城、二里头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火爆出圈、一票难求,不少大遗址已然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文旅新地标,在与时俱进中实现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五都荟洛,大有可为。大遗址保护利用不仅是文化命题,更是发展课题。一如既往守土尽责,最大限度地把大遗址保护好、传承好,不断在活化利用中平衡保护与开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珍贵的大遗址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