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我国第一根铜管棒材等“共和国第一”;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关键合金材料,圆了国人的“飞天梦”;配套中国首台核电发电机组,实现高精度冷凝管国产化……你知道吗?这些推动中国发展的“洛阳创新”,全部诞生自我市建设路50号三栋苏式建筑中。
历时11年建成 诞生多项“共和国第一”
洛铜主办公楼
“这三栋建筑及其背后的厂房,一建就是11年。”朱勇说,其间,洛铜历经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等不利事件,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翻开企业编撰的《洛铜志(1986—2023)》,从一篇篇回忆录中,记者找到了艰辛的点滴线索。
缺乏专业知识?那就从零学起!洛铜原副厂长王宽仁说:“建厂初期,干部们积极响应号召,白天跑十几里路到工地上组织领导地基处理工作,晚上坚持学习专业知识,有时做作业到深更半夜。冬天房间里很冷,可大家的学习热情一点儿不减。”
原材料不足?那就自给自足!洛铜前党委书记兼厂长许世尧说:“正当我们同兄弟建设单位一道全力以赴搞基建时,遇到了原材料不足的困难。(我们)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利用一些设备、设施办起小水泥厂、制砖厂和轧钢厂,为建房提供原材料。”
工期短?那就日夜奋战!洛铜铜板带厂前包装工郑明兰说:“记得1960年的一天夜里,我们在挖地基时,由于灯不亮,一名女工的镐头砸在了我的脸上。为了不让领导知道,我用围巾围住伤口,忍着钻心的疼痛,奋战在工地上,并超额完成任务,我的脸上也落下永久的疤痕。”
正是靠着这股劲,洛铜终于在1965年建成。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叶,洛铜成功铸造出我国第一根青铜铸锭,轧制出我国第一根铜管棒材,试生产出我国第一块镁合金扁锭。其中,试制出的我国第一块大规格紫铜板,被选定制作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亲手题写的馆名,至今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