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运河,连通中国南北,孕育古今文明,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我市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漫漫申遗路 细节历历在目
“其实,中国大运河申遗这条路,洛阳走得并不平坦。”王阁回忆,在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刚启动时,热闹的申遗阵容里并没有洛阳的影子。
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并不在其中。
2006年5月,有专家提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是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被誉为“国家生命线”的大运河,不仅时代早,而且规模也大得多。
转机在此时出现。国家文物局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在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时,以“中国大运河”而非“京杭大运河”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终于进入了大运河申遗的序列。
2009年4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关于遗址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回洛仓遗址涉及瀍河回族区征迁用地203亩,其中涉及该区2个行政村、4家企业,需拆除各类建筑物29030平方米,搬迁居民17户,按照时间节点的要求,我市圆满完成征迁安置工作任务。
2013年9月19日,恰逢中秋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对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和回洛仓遗址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的日子。“虽然是假期,但大家都在加班,这是申遗重要节点,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王阁说。
此外,市文物部门多次举办“走近考古,触摸文明”大型公众考古系列活动,吸引众多“考古迷”参与。媒体、社会大众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13年7月20日,在洛报集团的精心策划下,本报记者和多位爱心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了“大运河申遗志愿者”团队,沿中国大运河一路南下,途经多个城市,最终到达浙东运河入海地宁波。
其间,本报通过开设《大运河申遗中国行》专版,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大运河与16个流经城市的历史渊源,全面展现了大运河沿岸的新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