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内参观
一条运河,连通中国南北,孕育古今文明,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我市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昨日,记者采访多名参与申遗工作的相关人员,回顾洛阳的8年漫漫申遗之路。
大运河申遗 结缘千年之前
中国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正是千年前的结缘,才有十年前申遗的成功,洛阳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遗产点在申遗中有着重要担当。”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阁说。
含嘉仓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密切;回洛仓在隋朝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的“国家粮仓”。
“运河的开凿,除了可以运粮,也对沟通南北经济往来,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聂晓雨说,隋唐时期,洛阳官府的含嘉仓、子罗仓、回洛仓贮藏的粟米、食盐、布帛盈积,均是经大运河运输囤积或中转各地,含嘉仓与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粮仓,它们有力地见证了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的兴旺发达。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遗址入选名录必须是“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及考古遗址地带”。而大运河的价值,王阁用两个“前所未有”来概括: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路线之长、地域之广,前所未有;遗产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前所未有。
之所以如此概括,回顾以往报道可窥见原因。据报道,目前保存下来的与中国大运河相关的遗存总数已超过1100处;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中国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及6个省的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点共计58处,其中就包含洛阳含嘉仓和回洛仓两个遗址。
正因遗产类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申遗阶段,王阁尝尽了酸甜苦辣。“有关申遗的任何工作,我们都打起一万分精神认真对待,特别是在申遗冲刺阶段,一睁眼满脑子就是想着今天该干什么事,恐怕遗漏了、耽误了,害怕因为工作失误,让洛阳成为申遗过程中拖后腿的城市。”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