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门石窟研究院考古专家在伊河河道内发现一尊唐代菩萨半身像,为研究龙门石窟历史再添新资料。
菩萨像残件
近日,龙门石窟研究院考古专家在伊河河道内发现一尊唐代菩萨半身像,为研究龙门石窟历史再添新资料。
该造像发现于龙门石拱桥北侧约100米的河道内,头部缺失,身体从胸、腹间断为两段。“该造像呈圆柱状,身姿丰腴、体态健硕,着裙,身体两侧有帔巾垂下,还能看到飘带的痕迹。”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说,造像站立于莲座上,莲座前半部分已残,座下有榫头,推测该造像完整时莲座下应该还有基座和榫卯窝,形成榫卯结构让造像直立摆放。
“近段时间,相关部门将该段河道内河水抽干,进行水面橡胶坝检修和游船码头施工,河道东半部有部分河床露出,我们就趁机到河道内排查,看是否有文物。”路伟介绍,河道内石块密布,且上面布满淤泥和绿藻等,排查时重点是判断石块上是否有人工雕凿的痕迹。发现疑似石块后,考古工作者借助刷子、手铲对其进行清理,这件龙门石窟遗落的珍宝终于重见天日。
考古工作者清理淤泥
考古工作者又对龙门石拱桥下游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普查和简单清理,在不同位置发现两尊残像。其中,一尊雕刻在较大的山石上,可以分辨造像的腿和双脚。因为长时间被流水冲刷并在河道内翻滚、碰撞,造像表面纹饰出现损伤,雕刻细节失去了原有的清晰、精致。
石窟造像为何会在河道内出现?路伟解释,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古代伊河水势较大,在汛期经常漫过堤岸,有时会冲毁岸上的石窟寺,把佛像等卷入河道,例如,开元十年,伊河龙门段泛滥,就曾冲毁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奉先寺及附近的天竺寺。第二,在20世纪上半叶,龙门石窟被开山取石、盗凿破坏,有些佛像因此掉落河道,经过河水长期冲刷,翻滚到下游。
路伟透露,多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伊河河道内发现四件文物。其中,一尊善跏趺坐的弥勒圆雕像发现于2007年,头部以下完整,高70多厘米;还有一件文物,是边长近2米的大山石上雕刻有一个圆拱龛,于2012年发现于伊河河道西半部的疏浚工程中,龛内雕刻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主佛座下左右雕出梗莲座,为唐代造像龛。这些造像为研究龙门石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有助于加深对龙门石窟造像内涵、文化艺术、变迁历史等研究。
“唐代和北魏时期的伊河河床比现在要低得多,历经千百年岁月变迁,我们推测河道中还会有遗落的文物,因此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开展相关的排查工作。”路伟说,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更加关注伊河河道内的工程和相关疏浚项目,期待有更多新发现。(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图片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