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古学家认为,4000年前的全球性气候危机下,古老的中原大地保留下文明的火种,为中国历史第一王朝——夏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有考古学家认为
4000年前的全球性气候危机下
古老的中原大地保留下文明的火种
为中国历史第一王朝
——夏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民以食为天
跟随《寻古中国·寻夏记》第三集《夏禾丰裕》
探寻夏朝人以何为生
什么样的农业生产与管理
保障了夏的生存、发展与崛起
在历史文献中
多有晋南地区为“夏墟”的记载
山西运城的稷山县东渠遗址
面积仅有约1000平方米
但考古人员们却在这里收获颇丰
他们先后发现了地下窑洞式建筑
和43座古人用来倾倒垃圾
或是储存生活用品的灰坑
图:山西运城稷山东渠遗址
图:灰坑山西运城稷山东渠遗址
此外考古队员还在东渠遗址中
发现了许多植物遗存
历经3500多年历史冲刷
这些种子已经炭化成1毫米大的黑色颗粒
依靠现代科技手段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植物考古学者
在放大20倍的电子显微镜下
发现了很多胚区呈“U”字形的种子
胚区呈“U”字形是粟的特点
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小米
考古人员经过筛选还发现
在出土的20多万粒粮食种子中
粟的占比高达98%
粟耐寒耐旱适宜在黄土高原种植
在只能靠天吃饭的远古时代
更适应极端天气的粟
为中国历史第一王朝夏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沿着东下冯遗址一路向东南
便能来到夏文化的中心区——洛阳盆地
在夏朝晚期都邑二里头遗址
出土了一件象鼻盉
这是一件夏代酒器
早在3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时期
夏人的酒器就已经实现“全家福”
能酿、盛、斟、饮
但这里的酒是用什么原料酿造的呢?
2018年8月
考古专家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中
提取到了酒液残留
经检测发现夏人酿酒用的竟然是水稻
考古人员在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地层中提取土样
随后用浮选法提取土样中的细微遗存
找到了一些炭化的植物种子
科研人员对从中提取的5万多粒植物种子
进行鉴别筛选
发现在这里水稻的比例竟然超过了粟
在高倍显微镜下
可以清晰识别出大米的形状
图:炭化稻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除了数量庞大的稻米
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近万粒炭化的稻谷基盘
它会在人工脱粒的过程中脱落
植物考古专家认为
在遗址周边曾种植过许多稻谷
图:稻谷基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在二里头遗址
考古专家不仅发现了水稻和粟
还有黍小麦大豆等植物种子
可谓“五谷”齐备
这些成为夏人生存发展必需的粮食保障
也进一步推动了二里头文化的崛起
农业生产的需要
推动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
——《夏小正》的诞生
它于西汉时被编入《大戴礼记》
尽管此历书在后世多有增补修改
但因其记录的农时与二里头遗址
所在的洛阳地区甚为相近
所以有专家认为
它的历史溯源很可能不晚于夏代
今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二里头文化时期
夏人很可能已掌握科学的农业管理方式
能根据天象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从而防灾避损
提高农作物产量
2019年4月在河南省周口市
人们意外地发现了淮阳时庄遗址
此处距二里头遗址约300公里
历史上属于夏文化区域
这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有29座大小不一的圆形建筑痕迹错落分布
每座建筑的中心和周边还有若干直径
在半米至一米间的土墩相连成环
通过对圆形建筑遗迹里的土样进行分析
考古人员发现其中
粟和黍的植硅体含量非常之多
由此判断此处是存放粟和黍的地方
图:相连成环的圆形土墩
借助科技考古
这些圆形建筑的样貌和结构被还原
专家认为这是一个
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粮仓城”
这处被夯土围墙所包围的粮仓遗迹
在当时至少可以存储50吨粮食
图: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考古人员还在河南周口时庄遗址
发现了一处长方形房屋遗迹
专家认为这是管理粮仓的人所居住的看护房
图: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史记·夏本纪》中提到
从虞舜、夏禹时代开始
包括粮食在内的进贡纳赋制度已经完备
所以时庄遗址的粮仓遗迹
很可能也是一种粮食征收制度的体现
图: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复原图
寻夏的脚步不会停歇
在考古人员六十余载的不懈努力下
越来越多夏王朝的农业密码将会被解开
12月23日CCTV-1晚10:30档
《寻古中国·寻夏记》第三集《夏禾丰裕》
探秘夏朝人的生产与生活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