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古城有阳壶
山间蜿蜒的阳壶古道
阳壶古道因阳壶城而得名,而阳壶城的位置并不唯一。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它已作为晋国的南部边邑存在,当时的名字叫瓠(音同户)丘。《辞海》中称:“瓠丘,古地名。春秋晋地,亦作壶丘,又名阳壶,在今山西垣曲东南。”
也就是说,阳壶城最初在黄河北岸的垣曲古城一带。公元前572年,宋国发生内乱,鱼石等五大夫盘踞彭城(今徐州)。后来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阳壶城遂成软禁宋国五大夫的地方。
北魏在阳壶城设了邵郡,治所位于垣曲古城南的东滩村。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元修打算与权臣高欢决裂。他担心高欢从晋阳(今太原)起兵攻打洛阳,便先派朝中重臣源子恭驻守阳壶城,以拦击高欢。
有学者认为,从东周直到隋唐,阳壶城一直是守卫都城洛阳安全的重要关隘。后来,北宋“垣曲县店下样”在东滩村出土,也说明这里是解(音同卸)盐东运的重要通道。
渑池南村阳壶渡
垣曲—渑池盆地
因黄河改道,唐代时阳壶城从垣曲迁至渑池南村,一度属洛州管辖,明代时改为阳壶村。
南村地处渑池北部,与北岸的垣曲隔黄河相望。阳壶城地处豫晋大峡谷,扼守黄河天险,两地的县志中对其都有记载。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说,南村在渑池县“西北九十七里。有济民渡,路通山西垣曲县”,朝廷在当地设有巡检司。
济民渡又称利津渡、阳壶渡等,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渡口。公元1127年,金兵欲渡河南侵,渑池阳壶人张玘(音同起)变卖家产,招兵买马,随京西北路(治所在洛阳)安抚使翟兴抗击金兵。公元1132年,他曾带兵攻下被金兵占领的洛阳城,后在解海州之围时中箭身亡,葬于南村桓王山下。桓王山在黄河南岸,相传东周第二位天子周桓王就葬在这里。
小浪底库区蓄水后,阳壶渡和南、北阳壶城一样,也消失在了黄河水面之下。如今,它的作用已被渑垣高速公路跨黄河大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