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二里头遗址‘井’字形框架北部的祭祀区,也是都城的一个重要区域。”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在这里发现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和其他遗迹,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和思路。
二里头祭祀建筑遗存(资料图)
另一类是低于地表的单体或组合式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古代文献中的祭祀设施“墠”(音shàn)。其内铺垫有净土,净土上有人类活动形成的踩踏面,及经过火烤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红烧土面”,无墙无柱。因此,其可能是没有屋顶的建筑,壁面抹有“墙皮”。 “墠”类遗存的周围也发现有随葬铜器、玉器、漆器和陶器的贵族墓葬。
东汉郑玄注《礼记·祭法》时说:“封土为坛,除地为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高于地表的圆形建筑”和“低于地表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形制与此符合。它们各自具体功用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能从其自身遗迹现象找到明确答案。不过,考古专家推测,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概念,所以,圆形的“坛”是祭祀天神的设施,方形的“墠”是祭祀地祇的设施。
祭祀天地神祇,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如果说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神,是表现王权正统性的方式,那么祭祀天地神祇则是体现王权正当性的重要手段。赵海涛介绍,二里头“坛”“墠”类祭祀设施,其祖形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早期,并在以后王朝更迭中得以世代传承,逐步发展变迁。例如,考古发掘的南京六朝地坛、西安唐代天坛,是秦汉以后天坛、地坛的代表性遗址;而明清天坛、地坛和社稷坛,更是广为人知的祭祀建筑。(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