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敏感的人来说,拒绝别人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怕惹人不高兴,怕关系疏远,不好意思说“不”,久而久之就习惯性接受,顾全他人的脸面,委屈自己的心意。
刘温叟常常说“不”,不过他说得很艺术,既顾全了别人的面子,又不违反自己的原则。
比如别人送礼他不想要,他的应对方式是这样的:先收下,然后加倍还礼,就不欠你的!
幸福的洛阳老头
刘温叟生于公元909年,老家在洛阳,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清官,长期在河洛地区的洛阳、开封(古称汴梁)两地工作。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战乱频繁,兵荒马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逐鹿中原,各自称王称霸的历史加起来不过五六十年。
刘温叟活了六十来岁,却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五朝任职,履历光鲜,身居要职,历代皇帝都对他评价甚高。
这大大超出了他爹刘岳的预期。
刘温叟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是唐朝开国功臣刘政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叔祖是唐昭宗时期的宰相刘崇望;他父亲刘岳曾任后唐太常卿,官职也不低。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起点就比别人高,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普通父母大概会望子成龙,期待孩子的成就超越家长,刘温叟的父亲却有一颗平常心。史书记载,刘岳曾对家人说:“我儿风骨奇秀,难以预知其寿命长短。如今世道混乱,只愿他能像我一样,安安稳稳地活成个温洛老叟就够了。”
古人认为,王者德行好,则洛水先温。洛水在洛阳,故而后人以“温洛”借指洛阳。刘岳希望儿子平平安安活到老,活成个幸福的洛阳老头——温洛老叟,所以给他取名刘温叟。
顺风顺水的仕途
刘温叟为人厚道方正,一言一行遵循礼法,规规矩矩,年纪轻轻就有一股老气横秋的感觉。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楷书、隶书都不错。
有文化,加上有祖辈的光环加持,他很顺利地当了官,而且当得很不赖——革新机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雷厉风行,颇有建树。
他的运气也很好。中原的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刘温叟一直有官当。他当过翰林学士,当过巡官(类似钦差大臣),当过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御史中丞,皇粮吃得稳稳当当;还曾编修史书、选录进士,在文史领域发光发热。
公元960年,洛阳汉子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刘温叟步步高升,从刑部侍郎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伴君如伴虎,刘温叟咋从没出过事?这或许跟他不贪不占、恪守原则有关。
按北宋惯例,朝廷每月拨款赏“公用茶”,御史中丞可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刘温叟从不贪这笔钱。
无欲则刚,大不了回家当个平凡的洛阳老头。
谁送的礼都不要
公家的钱刘温叟不贪,朋友送的礼刘温叟也不要。
《宋史》里说,有个人自称是刘温叟的学生,大概是有求于刘温叟,拉了一车粮草要“谢师恩”。
刘温叟见拒绝不掉,便大方收下,然后当场回赠了学生一套华丽的衣裳,其价值远高于一车粮草。
这态度不言自明。那人见达不到目的,只好讪讪地将粮草拖了回去。这事儿传开后,其他人再也不敢给老刘送礼了。
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不信邪。赵光义当王爷时,听说刘温叟很清正,派人送给他一大笔钱拉拢试探。
赵光义后来成了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当时也是位高权重。
刘温叟拒绝不了他,遂接下了这笔钱,存放在厅西舍房,命府吏贴上封条。次年端午节,赵光义又派人给刘温叟送礼物,吩咐的正好是去年跑腿送钱的人。那人见去年那笔钱还躺在刘府贴着封条,赶紧告诉赵光义。
赵光义说:“我送的钱他都不用,何况是别人的钱?他不拒绝我送的钱,是怕伤我的面子,但他过了一年还不启封,可见这家伙确实清廉。”于是,赵光义又命人到老刘家拉回了自己送出去的东西。
后来,赵光义跟宋太祖一起吃饭时说起此事,宋太祖赞叹不已。
其实,老刘也不是什么“礼”都不收。有个叫范杲的才子,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老刘看。刘温叟大为赞赏,一激动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