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宜阳县董王庄乡乔庄村天空纯净而湛蓝,一眼望去,田垄上满是青绿。时不时一丝惬意的凉风吹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炎炎夏日,宜阳县董王庄乡乔庄村天空纯净而湛蓝,一眼望去,田垄上满是青绿。时不时一丝惬意的凉风吹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艾草的香味清新而不浓烈,似茶香,又夹着些许中药味。”村民乔红立摘下几片艾叶,送到鼻尖,深深吸了一口气,“别看艾草不起眼,现在可是俺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俺家种了不到5亩艾,一年能卖1.5万元。”
正值艾草采收季,山上随处可见割艾、晒艾的老乡。大伙从未想到,过去田间除不尽的野草,竟成了乡亲们竞相种植的“金枝玉叶”。
“别看现在乡亲们提起艾草,个个喜上眉梢,当初,要说服大家种艾草却并不容易。”董王庄乡党委委员谷志飞说。乔庄村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前些年还顶着贫困帽。乡亲们习惯了土里刨食,调结构是产业发展唯一的出路。
2016年,返乡创业的王喜森接触到艾草产业。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可行!长久以来,中国人有端午插艾的传统,意在避除瘟疫。在农村也流传着一句老话:“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他相信: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艾草一定能火起来。
不仅如此,较之于传统种植,艾草具有诸多优点:与种庄稼比,艾草耐瘠薄,再旱也有收成;与种林果比,艾草耐储存,而且越陈越值钱;再者,艾草好管理,省工不费事。关键是,市场广阔。
一开始,王喜森的一番说辞并不能打动群众。因为老百姓对艾草再熟悉不过,“不就是地头薅不尽的野草吗?”动员不见效,王喜森便自己流转土地种植,雇老百姓干活。一年下来,艾草连采三茬,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