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夏)出现在了河洛大地。您知道吗?在二里头文化出现(夏朝建立)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已经成为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洛阳辖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大小遗址328处。今起,本网开设《揭示古老文明·探寻华夏之光》栏目,为您介绍新石器时代洛阳地区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梳理其与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传承关系,展现洛阳史前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开栏语:
距今3800年左右,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二里头
文化(夏)出现在了河洛大地。您知道吗?在二里头文化出现(夏朝建立)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已经成为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洛阳辖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大小遗址328处。今起,本网开设《揭示古老文明·探寻华夏之光》栏目,为您介绍新石器时代洛阳地区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梳理其与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传承关系,展现洛阳史前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宜阳县张坞镇有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仰韶先民在距今约6000年前就定居于此,又在距今约4000年前集体“搬家”去了二里头,它就是苏羊遗址。近日,洛报融媒记者随市文物局考古研究院专家前往该遗址探访。
遗址区域内,陶片、石器等古老遗存随处可见
近日,记者一行乘车从市区出发,过宜阳县城,经安虎路向西,抵达张坞镇苏羊村,花费近两个小时。
市文物局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专家程保增介绍,苏羊遗址至今尚未正式发掘,但通过先期调查和试掘,确定遗址沿洛河分布,大致覆盖苏羊村及其周边的下村和留召村,面积约63万平方米。其中,苏羊村的堆积最为丰富,属于核心区域,这也是苏羊遗址名称的由来。
直到如今,走在苏羊村里,稍微耐心找一下,就能在田野中、土墙内、道路旁发现残损的陶片、石器等古老的物质遗存。
程保增说,苏羊遗址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有泥质彩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等,器形有罐、钵、盆、瓶、鼎、斝、杯等;石器有斧、铲、盘状器等;骨器有骨笈、骨锥、骨针等。
这些器物最早的距今约6000年,最晚的距今约4000年。因此,专家推断,苏羊遗址存续年代应为仰韶文化中期至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历时约2000年。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先民定居于此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6000年前的人选择定居在苏羊遗址?如果您用无人机俯瞰苏羊村,便可知晓答案。
苏羊村处在洛河南侧一处台地上,这样地理状况与二里头遗址十分相似,优点也非常明显:既临近水源,便于取水;又居高临下,防涝防洪。
此外,苏羊村所在的地点距离洛阳到关中的古道路不远。专家推断,苏羊村应该是三门峡的仰韶时期先民们抵达洛阳后的第一个据点。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些居民从苏羊村迁至周边的下村和留召村所在区域,最终形成了苏羊遗址的全貌。
与此同时,一部分先民沿洛河两岸在地理环境优越的位置修建新的栖息地,形成新的聚居地。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洛河流域洛宁至宜阳辖区,全长约70公里的洛河两岸存在着4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一些遗址与苏羊遗址同时出现,又同时废弃。
同行的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沈保宗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羊村村民的山沟里发现了大量石器,其数量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所需。他认为,苏羊遗址当时很有可能是洛阳地区的一个石器加工中心,产品不仅供自己使用,也用于与其他聚落交换物品。
遗址被废弃,源于大家集体“搬家”去了二里头
洛河流域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何纷纷被废弃?程保增说,这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有关。
二里头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结果显示,最早生活在二里头的是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早期的几个小聚落,与苏羊遗址的文化内涵几乎无异。
但在距今约3800年前,二里头规模迅速扩大,聚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一跃成为是伊洛地区最大的中心都邑。有专家推断,出现如此快速的人口集中,只能用周边地区人口向二里头迁徙来解释。也就是说,苏羊遗址等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距今约4000年前后几乎同时被废弃,是因为他们集体“搬家”去了二里头。
程保增说,以苏羊遗址为代表的洛河流域早期遗址形成的时代,是我国史前社会复杂化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遗址数量迅速增多,代表着史前人口的激增。同时聚落开始分化,出现一些区域性中心聚落,如苏羊遗址,远较一些非中心聚落大。中心性聚落与普通聚落可能存在着贸易、控制或合作等关系。
社会复杂化打破了简单社会的平等关系,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也激化了争夺和战争。苏羊遗址下村区发现的壕沟遗存宽约18米,深度超过7米,与后来的护城河可相提并论了,显然是为了防卫而设。
苏羊遗址出现的年代是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初始阶段,苏羊遗址废弃后,洛阳地区进入二里头文化阶段,即夏代——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时期。(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文 李卫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