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历史看洛阳。备受瞩目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自10月19日开馆、开园以来,人气爆棚。整整一个月,博物馆接待游客27万人次,考古遗址公园的游客也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古都洛阳新的“文旅打卡地”。
游人如织 记者 张光辉 摄
五千年历史看洛阳。备受瞩目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自10月19日开馆、开园以来,人气爆棚。整整一个月,博物馆接待游客27万人次,考古遗址公园的游客也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古都洛阳新的“文旅打卡地”。
一个月接待游客27万人次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气温骤降,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依然“热度”不减,仅周六一天就有近万人前来“打卡”。
作为研究华夏文明开端的关键考古遗存,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纱,成为开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把金钥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从谋划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如今建成开放,游客都想第一时间感受二里头的王朝气象。
“知道今天人会多,但我真是一刻也不能再等了,要早点儿看到这些宝贝。”家住洛阳市区的李先生终于圆了心愿。
“来到博物馆才相信,自己脚下踩的就是3800年前的遗存,夯土墙上粗粝的陶片、展柜里的一件件文物,展示了祖先的生活原貌!”一青年学生欣喜地说。
绿松石龙形器、乳钉纹青铜爵、兽面纹铜牌饰……在该博物馆内,游客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一件件国之珍宝,他们说,看到了这些,就清楚了自己的根在何方。
从开馆至今,《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文、图、视频等多种方式,将这一盛事、喜事传遍大江南北。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介绍,该博物馆自10月19日开馆至今,短短一个月,就迎来了27万人次的参观者,讲解员日均讲解40批次。
李伯谦(前排右一)等专家考察博物馆 记者 常书香 摄
细化管理,服务游客
“我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来,参观过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从建筑设计到策展都堪称世界一流,讲解非常专业,建议博物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宣传册……”
“博物馆古雅大气,尽显‘华夏第一王都’风貌。建议从大门口开辟一条老年人和残疾人‘绿色通道’……”
“希望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的相关配套设施跟上,比如遗址公园的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的餐饮服务……”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的留言簿上,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美、一条条情真意切的建议,写满了游客的厚爱和期待。
对此,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很快从自身定位出发,找短板补差距,完成了由“圆满开馆”到“提升品质”的转变。工作人员分工分岗,每天值守在展厅里,服务游客,维持秩序,不放过任何一个需要提升的细节;馆长每天不间断在展厅内巡查,发现问题迅速记录,当场组织人员整改,确保次日整改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首日,迎来游客3.8万人次,蜂拥而至的游客,给这座年轻的博物馆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为确保次日游客有序进场,工作人员连夜放置分流设施300多个;为残疾人及老年人在排队入场口设立“绿色通道”,让他们直通馆内;在服务台放置免费轮椅,有特殊需要的游客可坐着游览展厅;为满足游客聆听讲解需求,每天安排2场免费讲解;11月17日,邀请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徐雷等专家对展陈提升出谋划策……
高水平打造“新三篇”扛鼎之作
推动文化繁荣昌盛是洛阳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着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擦亮“老三篇”,打造“新三篇”,是时代赋予洛阳的使命。
作为“新三篇”扛鼎之作,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任重道远。
业内专家提出,馆园“热度”持续不减,说明二里头遗址本身意义很大,馆园建设成功。同时,就目前情况看,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专家建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偃师商城、白马寺、汉魏洛阳故城等景点连点成线,拉长旅游线路,实现多方共赢;加快完善游客中心和考古遗址公园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让游客能参观、能吃住等。
赵晓军表示,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早期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历程与成果展示基地,今后该博物馆将不断加大对馆藏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力度,提升服务管理,完善展陈内容,丰富展陈手段,把夏代历史更形象化、直观化地呈现给大众,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功能。(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徐帆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