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乳钉纹青铜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杯身为细腰瘦腹的筒状,一侧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为三根扁长尖足。杯口窄长流、尖长尾,斟酒时,酒从长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钉状双柱矮小,既好看,又实用。
乳钉纹铜爵
文物名称:乳钉纹铜爵
文物年代:夏
出土时间:1975年
出土地点: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物简介:
该乳钉纹青铜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杯身为细腰瘦腹的筒状,一侧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为三根扁长尖足。杯口窄长流、尖长尾,斟酒时,酒从长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钉状双柱矮小,既好看,又实用。
该青铜爵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被村民发现,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完整青铜酒礼器之一。乳钉纹青铜爵年代久远,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为人们探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
华夏第一爵“洛阳牌”
青铜爵作为一种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时期。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爵,当属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
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该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
洛阳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说,因年代久远,夏代青铜爵发现的数量极其有限,多集中在偃师二里头遗址。
1959年夏,在偃师二里头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了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为人们窥探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这中间就包括有“华夏第一爵”之称的乳钉纹铜爵。张玉芳说,乳钉纹铜爵形体古拙,虽貌不惊人,却是夏代铜爵中的出类拔萃者,堪称国之瑰宝。
细看之下,人们会发现,乳钉纹铜爵的流、尾特别长,爵体总长度甚至大大超过了总高。而且,其三足瘦细,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比例失调之感。然而,正是这种在现代人看来是缺憾的地方,在当初却是颇为值得夸耀的优越之处。
张玉芳解释说,从用途上讲,铜爵的流是用来饮酒的,而其尾则主要是用来平衡重心和方便往爵内注酒。“青铜铸件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较大限度地延展,不易折损。”张玉芳说,为了充分显示这个优点,铸铜匠有意识地夸张性地增长铜爵的流和尾,以炫耀青铜的优越和铸造技术的高超。
当我们惊叹于铜爵三足的细高和流、尾的窄长时,又有谁还会去计较其结构的“不均衡”呢?
乳钉纹铜爵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作为“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铜爵是夏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实物见证,是贵族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此,中国青铜文化便朝着有自己特色的青铜礼器之路发展。
从整体形制和用途看,乳钉纹铜爵似乎与鬶(guī,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或盉(hé,古代酒器,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有关,但其大小、把手的位置和足的形状不尽相同。
“铜爵应该是模仿陶爵制成。”张玉芳说,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制器皿。而陶爵中一直有夹砂陶,有些陶爵的底部还发现了烟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的痕迹,说明陶爵除直接用于饮酒外,还具有温酒的功能。
在夏代,饮酒还是王室贵胄的特权,属奢侈性消费,铜爵自然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凡随葬容器者必有爵。“作为中国古代最典型、最常见的酒礼器,爵也具有‘明贵贱,别尊卑’的作用。”张玉芳说,铜爵处于酒礼器组合的核心地位。古代爵禄制就是根据贵族身份的高低,规定其配享相应的爵,而现代汉语中的“爵位”一词,也是从用爵制度中衍化而来。
爵虽流行于夏商时期,但真正得名却在宋代。“西周时期爵已经少见,后渐渐消失。”张玉芳说。后来,宋人在收藏、梳理古物时,看到这种酒器状如振翅欲飞的羽雀,遂命名为“爵”。至于其夏商时期的确切名字,至今仍是一个待解之谜。(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任静华 文/图)
相关链接
青铜爵——酒器之发源,礼器之滥觞
夏商周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那个时代的青铜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
其中,酒器包括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和温酒器,主要有爵、角、斝(jiǎ)、觚(gū)、觯(zhì)、觥(gōng)、尊、卣(yǒu)、壶、瓿(bù)、罍(léi)、方彝(yí)、缶(fǒu)等20多个器种。
青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