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行的“2019科技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院士洛阳行”院士论坛上,4位院士、专家就智能制造、深地空间综合利用、航空产业、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市企业更好地把握当前产业创新趋势,为我市探索动能转换路径、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在昨日举行的“2019科技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院士洛阳行”院士论坛上,4位院士、专家就智能制造、深地空间综合利用、航空产业、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市企业更好地把握当前产业创新趋势,为我市探索动能转换路径、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李国杰 智能制造的核心为制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传统制造业的核心是人的经验和知识,与其相比,智能制造增加了建模要素,将人的经验和知识转移到计算机上,在这一阶段,机器成为人的同事,而并非简单的工具。
当前在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人员都把眼睛盯在“智能”上,都在比谁更智能。但智能制造的核心为制造,其目标是实现个性化、柔性化、高质量、低能耗的制造,而不是追求机器像人一样有“智能”。
就智能制造而言,“智能”主要是指机器能自主地应对复杂的需求和环境变化,比传统机器更好地应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智能制造是制造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应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这个方向,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我们对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麻木不仁”,很可能丧失很多发展机遇。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应该与当前我国推行的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针对企业痛点问题,提升竞争力。
任辉启 积极建设深地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辉启认为,建设深地创新研究中心,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如果我国固体矿产开采深度加深的话,可探明资源储量有望大大增加,因此针对深地环境进行装备研究很有必要。
任辉启介绍,得益于深地独特环境,建设创新研究中心还可以构建超安静超洁净的环境,减少地表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开展高能粒子等领域的物理实验,科学研究利用潜力巨大。此外,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地区地下空间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地下空间总体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开展关闭矿井地下空间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示范,对振兴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张蓬蓬 以“通航+” 促进多产业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团队核心成员、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张蓬蓬介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少数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准航空装备的国家。然而,和一些顶级航空强国相比,我国航空产业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巨大。对于洛阳而言,发展通用航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洛阳拥有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航空企业、科研院所。特别是今年省政府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洛阳龙门通用机场项目建设用地的批复》,洛阳发展通用航空迎来了难得机遇。对于洛阳而言,发展通用航空可以催生上游产业航空领域科技创新,包括航空器设计、制造、维修和机场建设等,并带动先进制造、自动控制、电子信息等关联产业发展。
洛阳可以以“通航+”促进多产业融合,因地制宜探索通航产业园和通航小镇新概念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多元延伸,实现通用航空产业与旅游、制造、物流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李勇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欧洲科学院院士李勇介绍,对于慢性病治疗,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在医院打过针、吃过药,就可以回家放松管理。然而,实际上正是因为缺乏对生活习惯的监管,以及康复活动的缺失,影响药效发挥,导致慢性病复发,甚至伤残。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板块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产业、治疗医学产业和伤残康复医学产业,慢性病康复产业在我国尚处于空白,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从全世界范围看,旅游医疗已成为一个大的产业领域。作为旅游城市,洛阳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适合进行慢性病康复。洛阳可以发挥资源优势,瞄准慢性病康复的产业空白,支持医疗机构发展慢性病康复服务,带动旅游、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提升。
此外,由于慢性病患者在康养时往往需要消费修复损伤的功能性食品。洛阳还可以在功能性食品种植和深加工上做文章,引导当地种植药食同源类食品等相关经济作物,并通过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和带动洛阳大健康产业发展。(洛阳日报记者 张锐鑫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