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形态。洛河,在隋唐大运河这条水运大动脉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还是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隋唐时期的御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形态。洛河,在隋唐大运河这条水运大动脉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还是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隋唐时期的御河。
一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中国大运河始创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的邗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杨广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考察。第二年,他即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
最终,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要感谢隋炀帝,在他的指挥下,大运河成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古运河,居世界古运河之首位,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巴拿马运河的33倍,有效解决了古代粮食和物资运输问题。毫无疑问,隋唐大运河利在千秋。
二 洛河是隋唐时期的御河
御,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如御膳(皇帝的饮食)、御笔(皇帝亲笔书写)、御酒(皇帝专用酒)等,洛河正是隋唐时期的御河。
早在汉、魏、隋、唐时,洛河水运曾长期是全国的枢纽。汉武帝时,每年由洛河漕运至长安的粮食约400万石,最多时达600万石。隋唐大运河的出现,水路四通八达,洛河水运十分繁忙。
唐朝以后各朝代继续使用大运河。北宋时期,首都在开封,洛阳为西京,洛河水运仍很发达,是洛阳、长安等地向汴梁运货的交通枢纽。
元代以后,国都为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
此后,作为国家交公粮的洛河漕运逐渐衰退,但伊、洛河的地方货运依然繁盛。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洛河上依旧是帆樯如林,伊河上仍然是舟楫如梭。
三 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
除了市区洛河段,我们能看到的隋唐大运河遗址还有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等,这两处大运河申遗点都是隋唐洛阳城的主要粮食仓储设施,是大运河申遗的有力物证。
回洛仓遗址位于瀍河区邙山南麓的马坡村、小李村西,西距瀍河约600米,南距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北墙约1.2千米,是隋唐洛阳城主要的仓储设施。
根据史料记载,回洛仓建于隋炀帝迁都洛阳之后,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墙宽3米,分为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部分。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根据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约为700座。
含嘉仓遗址位于隋唐城遗址东北部,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一座大型储粮仓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窖保存有约25万公斤炭化谷物。25万公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名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或数千名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城规模之大,储粮之多。
21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洛阳新区发现一处“宝贝”:厚载门遗址南不足千米处,有一处隋唐时期的大型水利设施,其街巷的排水系统非常科学、非常完善。在此水利设施遗址的东西两侧,还发现了近千米长的夯土河堤,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多次人工规范过这段河道。
洛阳回洛仓、含嘉仓、夯土河堤等遗址,无一不在显示大运河的洛阳印记,无一不与大运河的开通有着密切关系,无一不见证着大运河南来北往的丰功伟绩。(余子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