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生产总值达4640.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5.1∶44.6∶50.3,在第三产业撑起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同时,“三产超二产”格局更加稳固。
2018年,我市生产总值达4640.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5.1∶44.6∶50.3,在第三产业撑起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同时,“三产超二产”格局更加稳固。
犹记2017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5.3∶46.9∶47.8,当年“三产”首次超过“二产”,尽管超过不到一个百分点,却是洛阳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历史性拐点。从两年相关数据看,需要指出的是,“三产超二产”的幅度更大了,并不代表“二产”和“三产”在此消彼长、相互替代,而是在转型升级中达成了一种更好的“良性互动”,释放出了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结构红利”。
不妨细读一下2018年洛阳经济“成绩单”: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67.6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36.1亿元,同比增长9.0%。可以说,“二产”和“三产”是在“齐头并进”,而这背后的新动能、新产业持续壮大,更值得人们欣喜。从工业看,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和10.1%;从服务业看,去年前11个月,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8%、14.4%、65.6%。在“二产支撑三产”“三产服务二产”的融合共进中,洛阳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越发清晰起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二产”和“三产”早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能“舍重逐轻”,只重视“三产”而不要“二产”,更不能“避重就轻”,脱离“二产”搞“三产”。我们推动“三产超二产”,是制造业向更高级形态演进的过程,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共进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相互替代而导致制造业“空心化”的过程。对此,不能片面理解、错误理解。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今年全国经济工作七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中部地区要夯实制造业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意义非比寻常。对洛阳来说,制造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拥有相对完备的体系和一定规模,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就能带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一起抓,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的提升,以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水平。(郭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