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皇城、宫城、街道、里坊、郭城等井然有序……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联起来,这就是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
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皇城、宫城、街道、里坊、郭城等井然有序……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联起来,这就是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
宫城、皇城位于洛水以北,坊市区位于郭城,分布在宫城、皇城以东的洛北区东部和洛南区,街道纵横,里坊排列整齐,名人荟萃。
1 高规格设计规划
在各种文献中,隋唐里坊数目并不一致,有103坊、126坊、113坊、128坊等之说,宇文恺原本对隋唐里坊的设计为103坊,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变迁,隋唐里坊数目有所变化。
市隋唐史学会会长王恺介绍,里坊的设置始于先秦,最早称“里”,是国家的最小管理单位,设官“里正”;“坊”后来出现,与“里”的意义略有差异。到隋唐时期两者意义重合,成为古代都城建制结构的最小单位。
考古勘探表明,在隋唐洛阳城郭城内,纵横交错的笔直街道划分出布局整齐的里坊,面积基本相同,基本为正方形,每坊东西向为470米至520米,南北向为480米至530米,若减去坊墙与街道间的距离,接近于古代的一里。古代一里为三百步,隋唐里坊就是按照这样的规格建造的,便于对居民进行控制和管理。
“里坊周围有坊墙,厚度大约4米,高度不超过常人肩部。”王恺介绍,这个高度远远低于长安坊墙,可方便从坊外窥视坊内情况。
“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也就是说,隋唐坊墙四面各开一个门,坊门基本上都有两重屋檐,规格大,华丽壮观。里坊内有十字大街通向四个坊门。坊内又有小街巷,一般一个里坊会被大街小巷分割为规整的十六个小单元。
坊内居民出入,必须经由坊门,白天在城里活动,晚上必须回到坊内。坊门由专人负责“以时启闭”。除上元节前后可开门观灯外,平时统一以鼓声为准,“昏而闭,五更而启”。
隋唐百余里坊,隋唐洛阳城东南角及长夏门、定鼎门等郭城南边和东边的里坊远离城中心,居民也比较稀少,多为仕途失意者和文人;定鼎门大街正对皇城端门,两侧的里坊内住的都是达官贵人,洛北里坊则多为贫民聚居之地。
王恺介绍,隋唐洛阳城的设计规划,特别是里坊的设计规划,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还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效。
2 里坊命名蕴深意
宁人坊、明教坊、正平坊、履道里……历史的车轮走过千余年,隋唐里坊的名字还经常被洛阳人津津乐道,行走在洛龙区和老城区,一不留神,脚下踩着的就是隋唐里坊。
市文物局副研究员吴迪介绍,隋唐里坊的名字多载以民族优秀传统的“大道”文化,有的“象天法地”,有的“自然比德”,有的“吉祥昌盛”,有的“民福祥和”,还有的“崇圣尚贤”。
如以“道”意命名的有政道坊、光道坊、履道坊、道化坊等;以“德”意命名的有积德坊、归德坊、观德坊、德立坊等;以“仁”意命名的有睦仁坊、静仁坊、怀仁坊等;以“善”意命名的有积善坊、尚善坊、劝善坊等;以“贤”意命名的有尚贤坊、尊贤坊和集贤坊。
吴迪介绍,这些里坊的名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相当于现在的文化墙、精神文明创建宣传标语。
3 里坊将迎来“新生”
“胡兵一动朔方尘,不使銮舆此重巡。清洛但流呜咽水,上阳深锁寂寥春。”安史之乱,让隋唐里坊遭到严重损毁,“井邑穷民,不足百户”。金元时期,隋唐洛阳城遭到金兵的焚烧,里坊也彻底变为废墟,逐渐淹没于农田、村落之下。
作为我国现存隋唐时期最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隋唐洛阳城的城市文明、城市规划和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同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随着新时期考古工作的进行,隋唐洛阳城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它的每一方土、每一块砖、每一条路、每一个文化元素,无不关系着洛阳、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无不牵动着洛阳人的神经。
早在1992年,在我市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将洛南22平方公里的里坊区全部划为非建设区,实施整体控制保护,而新的城区则跳出隋唐洛阳城的里坊区向南发展。
近年,为加快隋唐洛阳城的保护利用,我市先后编制完成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重点对隋唐洛阳城内的核心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
目前,我市正对包括里坊区在内的47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实施整体保护,规划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未来,市民和游客可徜徉在历史文化公园中,一边感受恢弘大气的隋唐风貌,一边在里坊内品茗听琴,回味隋唐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趣闻轶事。(感谢市文物局、市隋唐史学会对本栏目的支持)(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