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居于城市,便是期待更美好的生活。前不久,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其中关键一项就是要把洛阳建设成为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人民居于城市,便是期待更美好的生活。前不久,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其中关键一项就是要把洛阳建设成为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树立“精准”思维,架起“为民”桥梁,“精准为民”理念让洛阳市群众从“点题”到“点赞”。
“公园虽小,牵着民生”
秋意浓,天转凉。然而每日清早,古都河南省洛阳市西干渠街头公园里总是格外热闹,晨跑的、跳舞的、练嗓的,络绎不绝。
“搁以前,谁会来这儿呀?”已习惯到此散步的市民李清说,以前,河渠两侧密植绿化树,仅算得上生态隔离带。人进不到林中,走不到水边。还有些地方,修草坪、造景观,花了不少钱,却用篱笆、栅栏围起来“拒人千里”。“钱花了,事儿办了,可大伙儿并不买账。”李清说。
“公园虽小,牵着民生。”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城市治理讲求精准化,要从便民处着手,于细微处用心。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不在于项目多么高大上或者资金花得多与少,关键看有没有牢固树立“精准为民”理念,有没有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儿上。
群众的期待,就是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近两年,每年年初,洛阳市都公开向群众征求意见,并据此研究确定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内容涉及脱贫攻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城建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公园建设正是今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承诺办好的11个领域60项87件具体民生实事里的一项。
一年多来,洛阳市对原有城市绿地、水系、闲置地块等,新建、扩建和改造了一大批兼具生态、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的开放性街头小公园, 15分钟生态休闲圈基本形成。如今,在西干渠街头公园周围,群众开窗可见绿、出门可进园,随处可享“绿色福利”,惬意得很。
集中供热普及率一年提高30个百分点
集中供热普及率低,一度是洛阳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每年采暖季,不仅群众反映强烈,而且大量存在的小锅炉也给环境污染防治带来不小压力。2016年年底,洛阳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提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普及率由40%达到70%以上。
一年提高30个百分点,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实现?
答案是“冬病夏治”。今年开春,采暖季刚结束,一场关于冬季供热的施工大会战立即全面打响。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由洛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坚持一日一汇报、一周一协调,全力向前推进。
如今,供热季将至,城市给了群众一个温暖的答案: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新增面积1030万平方米,新建换热站90座,进度超出预期,提前完成目标。
古城快速路一期主线通车,“新区更顺畅”
国庆中秋“双节”刚过,“今年国庆节,新区更顺畅”就成了群众的谈资。原因在于,古城快速路一期主线通车了。
古城路和王城大道,分别是贯通洛阳中心城区东西和南北的主干道。面对日益拥堵的局面,快速化改造势在必行。不过,洛阳并未急于主体工程建设,而是确立“先保通、后主体;先费事、后省事”的理念,率先开建了一条专门为快速路改造配套修建的保通道路。在后续主体工程建设中,施工区域通行顺畅,好评如潮。
“干了这么多年工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顺’!”洛阳市住建委干部张宁说,如今,洛阳在城建交通类项目实施中,“修路先保通”的理念已得到全面落实。虽然实施起来会费点功夫,甚至增加建设成本,但把麻烦想在了前面,把便利留给了群众,很好地体现了问题意识、精准思维。
路通了,心气儿就顺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实施,也让群众和游客品味到古都独特的文化味道。比如,今年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洛阳市推出了博物馆之都精品旅游线路,受到游客热捧。而在洛阳城市会客厅,“寻找玉兔”大型室内闯关活动,涵盖新派教育、非遗文化传授和国学、艺术四大类,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和非遗热。
当下的洛阳,正在牢固树立精准思维,把各种资源向民生领域聚集,把各方力量向民生领域聚合,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稳步推进重大民生工程,让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孙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