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魏《洛阳伽蓝记》,除了一座座恢弘的寺院,吸引人的还有书中那一首首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浓郁的民谣。这些民谣中的一部分,与当时洛阳的美味有关,如“白马甜榴,一实直牛”,如“洛鲤伊鲂,贵如牛羊”……
读北魏《洛阳伽蓝记》,除了一座座恢弘的寺院,吸引人的还有书中那一首首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浓郁的民谣。这些民谣中的一部分,与当时洛阳的美味有关,如“白马甜榴,一实直牛”,如“洛鲤伊鲂,贵如牛羊”……自今日起,让我们通过欣赏这些民谣,追忆古代“舌尖上的洛阳”。 ——编者
“白马甜榴,一实直牛。”白马寺的甜石榴特别有名,一个就值一头牛!
有些夸张吧?夸不夸张,听我说完,您再下结论。
这句民谣出自北魏《洛阳伽蓝记》里的《白马寺》。
皇帝亲自到白马寺摘石榴
在《白马寺》一文中,杨衒之先讲了白马寺的位置、来历,而后笔锋一转,写道:“浮图前荼林蒲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荼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荼林”,石榴;“蒲萄”,葡萄;直,同“值”。
北魏时期的白马寺里种有石榴和葡萄,结的果子都特别大,一个石榴重达七斤,一个葡萄比一个枣子还大,两者的味道都特别鲜美,冠绝洛阳。
果子成熟的季节,皇帝亲自去采摘,采摘下来的石榴和枣,有时会赐给宫人,宫人得到后,再转赠给自己的亲戚,亲戚得到了也不马上吃,而是让这家看看,那家看看,最后才下口。当时,洛阳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白马寺的甜石榴,一个就值一头牛。”
白马寺的石榴确实好吃,但让它的价格等同一头牛的,恐怕不仅因为它好吃,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不易得到。
在古代,洛阳石榴闻名天下
在中国石榴种植发展的一些重要节点上,都有洛阳的身影出现。
石榴原产地为现在的伊朗、阿富汗和俄罗斯南部,汉武帝时期,与葡萄、苜蓿一道,由张骞从西域带回长安,作为珍品被栽植在上林苑和骊山的温泉宫内,以供皇室人员观赏。
东汉至西晋时期,洛阳成了全国的石榴栽植中心,这一时期的石榴,逐渐由皇家园囿传入士人阶层乃至民间。不过,从《洛阳伽蓝记》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御用之物”仍然是石榴的主要标签。
东晋南北朝时期,石榴栽植以洛阳为中心,向南向北发展。
隋唐时期,洛阳依旧是石榴栽植中心,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时,就以石榴、樱桃作为行道树。
宋元时期,石榴栽植范围继续扩大,此时的洛阳石榴名品迭出。宋代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中,就有九种洛阳石榴出现,分别是:千叶石榴、粉红石榴、黄石榴、青皮石榴、水晶浆榴、朱皮石榴、重台石榴、水晶甜榴、含棱石榴。
明清时期,石榴已经不是啥稀罕物,栽植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彻彻底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期待“白马甜榴”辉煌重现
“白马甜榴,一实直牛”,多么高的赞誉,但有人不以为然,比如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
汪曾祺有一篇美文,叫《昆明的果品》,里面提到了洛阳石榴,抄录如下:
“河南石榴,名满天下。‘白马甜榴,一实直牛’,北魏以来,即有口碑。我在北京吃过河南石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粒小、色淡、味薄,比起昆明的宜良石榴差得远了。宜良石榴都很大,个个开裂,颗粒甚大……”
其实,不光汪曾祺感到遗憾,我读了此文也感到遗憾。在历史上,洛阳曾经是石榴栽植中心,且名品迭出,但看现在洛阳市场上的石榴,有名气上档次的,有几个是本地品种?即便是本土石榴,说实话,味道真的跟一些外地品种不能比。
期待“白马甜榴”辉煌重现,在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今天,在洛阳倾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今天,它不应该仅仅作为“记载”停留在历史中。(洛阳晚报记者 陈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