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牡丹文化节,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等惠民举措,为群众谋赏花福利。在实施惠民举措的同时,各个景区、公园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赢得了市民及外地游客的赞誉。
今年牡丹文化节,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等惠民举措,为群众谋赏花福利。在实施惠民举措的同时,各个景区、公园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赢得了市民及外地游客的赞誉。
专家建议,深挖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独具洛阳特色的游园风情,推动观赏园从“看一季”向“看全年”转变。
惠民举措带动管理提升
“今年8家公园免票或降价后,服务不仅没打折扣,还全面提升了。”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纪说,前几天,他带外地朋友到市区几家公园观赏牡丹,发现公园内的标牌、公共厕所、果皮箱等基础设施都很人性化,园区门口都设有志愿者服务台,提供饮用水、指引、应急医疗包等服务,中国国花园还新增无线上网设施。
张纪表示,这些措施为牡丹文化节集聚了人气,为我市赢得了美誉,对我市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惠民举措带动了游客激增、人气高涨,各个公园也积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这次门票减免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张国强表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照顾各方利益,既要制定“真金白银”的惠民措施,也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让景区、公园有动力提升服务质量,创新发展模式。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董岩辉博士认为,各个观赏园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管理与服务,如搭建公园网、公园APP等平台,即时发布花情预告、游客流量、疏导提示、公益服务等信息。
倒逼游园改变单一观赏模式
“牡丹是我市旅游市场一张非常重要的名片,然而,长期以来,各个观赏园依赖牡丹文化节期间的门票收入,产业层次停留在低端的赏花游、观光游。”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赵楠博士表示,今年的惠民措施使得门票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将促进观赏园想方设法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摆脱“门票依赖症”。
在洛阳中旅副总经理肖燕楠看来,来洛游客多是短途旅行,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一两个观赏园就离开了,临走时带的纪念品也多是十几元的塑料牡丹花,这恰恰说明单一的观赏模式、低端的旅游产品留不住游客。
“从广义来说,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旅游产品都是观赏园的服务内容。”张国强说,在主打牡丹的赏花季,各个观赏园多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在旅游产品服务方面显然做得不够。除了满园的国色天香,相关的主题活动、文化演艺及旅游产品还亟待挖掘。
董岩辉建议,我市各观赏园应走多样化发展之路,丰富牡丹文化产品,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以此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补齐历史文化短板,打造洛阳特色
“1983年我市举办第一届牡丹文化节(牡丹花会),热闹的赏花模式契合当时人们喜欢集会的潮流。30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旅游观念和需求都在转变。”张纪认为,包括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在内的观赏园,平时是免费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公园盈利主要依靠每年牡丹文化节游客来“看一季”。其实,牡丹只是洛阳的一张名片,各个观赏园应该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提升文化品位。
“洛阳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据宋朝李格非所著的《洛阳名园记》记载,洛阳仅在唐宋时期营造的园林就有上千处。”张国强说,这些园林的风格一是皇家园林,二是士大夫园林。这些园林享誉中外,为当代园林开发与提升提供了借鉴的样本,带有明显的洛阳特色。
“要打破旅游季节性局限,让观赏园全面提升、转型升级,必须补齐历史文化这个短板。”赵楠建议,观赏园在基础设施、景观设计上,可以结合洛阳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将历史名人故事、古代风土人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还可以设计一些参与度高的活动,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将各个观赏园打造成既能赏牡丹,又能看文化、学历史、观园林的洛阳游园。但要注意顶层设计规划,分出层次、相互支撑,避免游园风格的同质化。(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宋红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