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形成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日前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洛阳有何关系?如何传承创新,使这项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考古和民俗专家。
作为中国古代形成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日前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洛阳有何关系?如何传承创新,使这项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考古和民俗专家。
洛阳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祥地
古代,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确立了“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蔡运章介绍,早在西周初年,我国已掌握了观测夏至、冬至具体时间的科学方法。从西周初年周公“土圭测景(景通影)”,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蔡运章说,西周初年,周公在营建成周城时,就用“土圭测景”的科学方法,观测日影长度变化,来寻找“地中”和确定冬至、夏至发生的准确时间。“周公认为,树八尺之表,夏至那天日影长一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长一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适合在这里建立王都。周公的‘土圭测景’活动,不但求得‘地中’,找到营建东都成周城的最佳位置,而且还为‘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蔡运章说。
他认为,古都洛阳不但是西周初年周公“土圭测景,以求地中”的具体地点,也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祥地。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比罗马“儒略历”更科学、更精细、更实用。
“二十四节气”中的洛阳元素
听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消息,我市民俗专家刘百灵很兴奋。他认为,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形成是否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
刘百灵拿出一本1999年版的《洛阳市志》,记者看到,该书用了很大篇幅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还有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业谚语。
“这本书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大多是从洛阳各县古代县志中搜集而来的。”刘百灵说,例如“年前立春来年暖,正月立春二月寒”“春耕多一遍,秋后多一担”等民间谚语很早就在河洛大地流传,足见“二十四节气”对河洛地区的影响。
另外,不少曾在洛阳生活的大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其诗词作品中也出现过“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
“‘二十四节气’与洛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刘百灵说,“二十四节气”里的洛阳元素,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保护中传承创新
蔡运章说,“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在当今也有重要意义。
“现在人人关心的雾霾问题,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对大自然不够尊重而造成的。”蔡运章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值得大家学习了解。
刘百灵认为,“二十四节气”虽然最初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但对城里人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养生方面,什么节气该有什么样的饮食、作息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具体要求。他认为,现在的上班族多按照阳历来安排作息,显得简单、机械,如果能多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城里人的生活将更亲近自然。
“关键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刘百灵说,现在不少人热衷过洋节,忽视了“冬至吃饺子”等传统习俗,希望在保护中有更多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洛阳日报记者 张宁 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