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就能演奏美妙音乐?唐代时的“交响乐团”规模有多大?唐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瑟真有那么多弦?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克孜尔石窟的“音乐家合唱洞”长啥样?昨日,“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22日,市民、游客均可免费参观。
市民在用现代技术还原的克孜尔38窟里流连忘返
贾湖骨笛
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就能演奏美妙音乐?唐代时的“交响乐团”规模有多大?唐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瑟真有那么多弦?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克孜尔石窟的“音乐家合唱洞”长啥样?昨日,“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22日,市民、游客均可免费参观。
展览中有哪些富有特色的文物,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您不妨跟着记者去一探究竟。
汇集百余件珍贵文物,还原丝路声音世界
此次展览由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六个省、自治区的100余件(套)珍贵文物同市民、游客见面。
展览大致以时间为脉络进行布展,分为“华夏与西域——丝路之前的音乐文化”“凿空与涌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百川归海——隋唐时期的丝路音乐文化胜景”“天乐妙响——丝路沿线所见佛教音乐”四个部分。展出文物包括乐器实物、陶俑、壁画等多种类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丝路沿线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表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其中,音乐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展览对传承数千年的丝路声音世界进行了还原,对研究我国音乐史有着重要意义。”俄军说。
看点一:贾湖骨笛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细细长长,通体泛着隐隐光泽,这就是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的贾湖骨笛。这支出土于我省舞阳县的骨笛,由生活在七八千年前的先民所制,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骨笛全长23.6厘米,上有7个音孔,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下徵调七声音阶。
“我们可以看到在音孔周围还有一些小孔,这证明早在那个时候先民们已经掌握调音技术。”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这支骨笛为我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看点二:王孙诰编钟气势磅礴,年代比曾侯乙编钟还早
王孙诰编钟出土于我省淅川县,共有26枚,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编钟上有113字铭文,大致意思是:王孙诰为款待诸侯宾客而作此编钟,以祈求康乐。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编钟宏伟壮观、气势不凡,花纹也非常繁复精致。“它比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年代还要早,是我国发现的春秋编钟里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律较准且保存较好的一套。”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看点三:唐代就有“交响乐团”,还有人手持“指挥棒”
展览现场,一幅画作十分引人注目,它就是发现于陕西西安的韩休墓壁画宴乐图的临摹品。该画的原壁画发现于2013年,高2.2米,宽3.9米。画中由男女舞者、男女乐队、说唱和指挥四部分组成,共有16人。
仔细观察乐队可以看到,筝、琵琶、箜篌、铜钹等乐器一应俱全,表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此外,在画作的左下方一名男子十分特别,他既没有拿乐器,也没有翩翩起舞,而是手持一根短竿。“他就是乐队的指挥,手中短竿相当于今天的指挥棒。”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看点四:克孜尔石窟被“搬到”现场,等您进去欣赏
穿过洞门,四周墙壁上的壁画绚丽多彩,古老而神秘的图案让人仿佛梦回一千多年前的丝路……展览现场,一座用现代技术还原的克孜尔38窟吸引许多人走入其中。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记者在其中看见,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图十分生动传神,虽然有数十个人的形象,但个个表情不同。“这座洞窟也被称为‘音乐家合唱洞’,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通讯员 胡寅/文 记者 赵朝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