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6年,洛河南岸沙土飞扬,旌旗招展,甲兵林立,战车森严,楚庄王手握青铜戟,端坐在带有绣盖的甲车之上。隔河相望就是周天子的王城。
公元前606年,洛河南岸沙土飞扬,旌旗招展,甲兵林立,战车森严,楚庄王手握青铜戟,端坐在带有绣盖的甲车之上。隔河相望就是周天子的王城。楚庄王如此张扬,是因为刚刚征伐完陆浑戎(从西北迁来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在今嵩县),兴奋得有些精神错乱吗?不,他另有所图。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起,王室的威望就像坐了滑梯,停都停不下来,到了定王继位时,更是衰弱得几乎成了符号。诸侯们内斗争权、外侵略地,都想自个儿当老大,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定王姬瑜刚接替他死了的哥哥(匡王姬班)继位,正是一头乱麻,而楚庄王又在洛河对岸搞起了“阅兵”,这不是添堵吗?于是,姬瑜就派大夫王孙满借慰劳名义来探个究竟。楚庄王看都不看礼物一眼,劈头问起了象征国家和帝王的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不愧为优秀的外交家,立马清楚了他在河边“阅兵”的目的——想取周王而代之。
王孙满不动声色地看了看充满野心和霸气的楚庄王,语重心长地说,能当帝王的,都是“在德不在鼎”。言外之意是德行不够,也承载不了帝王的福祚,那九鼎还不得把你压死?接着他又说,虽然周天子现在的德行也不咋样,但老天给他家的运气还远没有结束呢。弦外之音是那九鼎的大小啊、轻重啊,跟你楚庄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就别像贼一样地惦记啦!楚庄王讨了个没趣,翻翻白眼倒也悟出了“修德”的道理,一拍脑门,打道回府了。
王孙满的故事影响了明朝的一位将军——梅国桢,还是和那若隐若现的传国玺有关。《智囊》里讲述了这则故事。
湖北人梅国桢文武双全,是明神宗朱翊钧时期的国防部副部长兼西北军大将。当时有一个鞑靼部族的酋长,说他得到了200多年前元顺帝带到蒙古的传国玺,特来求见梅将军。可这酋长不笨,许是怕传国玺献了以后没他什么事儿,所以用了一张上面盖有玺印的黄绢,顶到头上,来到梅将军的辕门外候见。
梅国桢传他进来后说:“我只看到了你这黄绢,传国玺有没有还不知道,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啊!你先回去,等把传国玺拿来让我看,到那个时候再赏你也不迟。”那酋长听后,撇撇嘴说:“这玺可是历朝历代承受天命而主宰国家的符征啊,今天我为圣朝献出,对朝廷来说,可是非同一般的祥瑞之兆呢。只要呈献给皇上,肯定要被加官晋爵,哪里只是要你的这小小的赏赐呢?!”梅国桢笑了,说:“朝廷办公厅现在也有玉玺用着呢,你就是把真的传国玺拿来,也没啥用啊!皇上那么忙,我怎敢轻易将这事儿上报给他呢?”见那酋长脸涨得通红,梅国桢又说:“好吧。念你一片好心,那就赏你一锭银子吧。”然后指了指那黄绢:“那个黄绢,你拿回去吧。”酋长听罢,大失所望,只好将黄绢揣在怀里走了。
梅国桢的秘书不明白了,问将军咋不上奏朝廷呢?梅国桢微微一笑说:“你听说过春秋时洛阳人王孙满的事儿吧?他说过‘在德不在鼎’。这酋长将传国玺视作奇货,要是咱们上奏皇上,那酋长就会得寸进尺啦,这是其一。”秘书点点头。梅国桢接着说:“万一皇上看到黄绢,要求咱们去要那传国玺,而酋长再耍起幺蛾子,怎么办?难道还真的要用加官晋爵甚至出让土地来交换不成?这是其二。”秘书连连佩服梅国桢的远见卓识。
梅国桢与上期讲到的李贤一样,都在想方设法淡化传国玺的意义,但作用不相同。李贤避免了国家物力的消耗和无谓的人员伤亡;梅国桢则是以稳定边疆为重,不给鞑靼可乘之机,再者避免了外交纠纷。
下一期,我们将为您讲述明代名臣杨士奇与明成祖朱棣的一个精彩故事,敬请关注。(沙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