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的明朝正统年间,洛阳是河南府的“省会”。当时的“省长”叫年富,是一位公认的好官,正如他亲笔书刻、竖立在洛阳府衙当作他座右铭的石碑一样——“公生明,廉生威”。
500多年前的明朝正统年间,洛阳是河南府的“省会”。当时的“省长”叫年富,是一位公认的好官,正如他亲笔书刻、竖立在洛阳府衙当作他座右铭的石碑一样——“公生明,廉生威”。因为政绩突出,他在65岁的时候,还被人推荐并升任为朝廷的“人事部长”。进京前,他跟夫人说了一句很感慨的话:“我素不为人所喜,而今忝居户部,可见(李)原德识之。”
推荐他的人就是河南邓州人李贤,原德是他的字,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主要辅臣。李贤不仅自己廉洁正直,而且善于发现人才,毫无私心。在其接地气的工作作风里,往往蕴藏着智慧,深受英宗、代宗和宪宗的信赖和器重。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智囊》中李贤的故事。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初,西部的鞑靼族经常袭扰宁夏、甘肃一带,边疆不得安宁。朝廷得到了一个密报:千年以来若隐若现的传国玺就被这个鞑靼部落收藏着。这可是一个惊天的喜讯!
传国玺为皇帝印玺,最早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的,上有丞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传国玺也因此成了皇帝和皇权的象征。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拥有传国玺作为正统,否则就是“白板皇帝”。
传国玺自秦始皇以后,历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各朝。在洛阳昙花一现的时间是公元907年至936年——先是朱全忠得玺,灭唐朝建立后梁;后来李存勖夺玺,灭后梁建立后唐;最后汉奸皇帝石敬瑭伙同契丹人攻打洛阳,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跑上玄武门城楼自焚身亡,从此传国玺失去了踪影。随后的信息总是无法确定,据说900多年前的北宋哲宗找到了传国玺,后来又被金朝的完颜氏拿走,再后来被元朝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得到。元朝将灭时,亡国的顺帝逃回蒙古沙漠,带走了传国玺。
得到密报后,朱祁镇有些按捺不住了。当时的大将军石亨看在眼里,立即要求领兵奔赴边疆,灭了这个部落把传国玺拿回来。这时,朱祁镇转过头来,问他的辅臣李贤这事该咋办?
李贤该怎么回答才好呢?让石亨去吧?那是顺从了皇帝的意思,也给了石亨表现的机会,但战事一起,必然劳民伤财,生灵涂炭;不让石亨去吧?传国玺的权威性放在那里,它不仅是皇帝和皇权的信物,还成了承载国家千年兴衰史的象征,哪个皇帝不想拥有?
李贤清了清嗓子,说:“鞑靼虽然在边地搞些小动作,但并未擦枪走火,更不算是侵略。如果我们悍然发兵,则是师出无名,输理在先了。”见朱祁镇没有吭声,他看似轻描淡写,却是字字惊心,然后接着说:“那传国玺都知道是秦皇所造,李斯写的,本来也就一亡国的物件儿,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人的天性都是爱听吉利话,不吉利的话听了心里都添堵,朱祁镇更是如此。听李贤把传国玺说得如此不吉利,呸呸,还是以社稷为重吧!最后他点点头,断了这个念头。
李贤不以传国玺为重,避免了国家物力损耗和军人无谓的牺牲。同样起因于传国玺,下期还有一个明朝梅将军借用一位洛阳人的话,摆脱了外交和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的故事。敬请关注。(沙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