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翻开中国几千年家风建设史,“尚俭”一直是璀璨耀眼的关键词之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凡为家庭和子孙谋深虑远者,无不在这两个字上“精耕细播”。
比如北宋的司马光。
这个在洛阳“隐居”15年、率领一个团队编纂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政治家、史学家,这个向全世界发出推介洛阳最强音“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对家风建设的重视以及为此倾注的心血,即使到了900多年后的今天,仍让人追思不已。
《训俭示康》出炉
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光十分疼爱司马康,除了教他好好做文章,更注重教他好好做人。
经典家训《训俭示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
《训俭示康》,“训”得太好了,1200余字,行文布句,字字珠玑;论理说事,情真意切;警句频出,哲理迭现。那些直指人心的“谆谆教导”“殷切期待”,品味之,感悟之,如饮醇酒,如沐春风。
很有必要对此文来一次“解剖麻雀”式的解读。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训俭示康》开头,“世以清白相承”的司马光为了说明自己“性不喜华靡”,举了两个例子。
“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
周围人嗤笑司马光“固陋”,司马光用孔子的话回应这些人。
“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
“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节俭而出现过失的很少)。”
不卑不亢、言简意赅,两句话,针砭了时弊,戳中了多少人的“麻骨”,至今仍值得执政为民的广大党员干部深思。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批评了“近世风俗尤为侈靡”后,又举了身边的几个正面例子。
宰相李沆,有人说他家的厅堂太狭窄,他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谏官鲁宗道,皇帝有急事派人找他,他却在小酒馆里喝酒,皇帝很不理解,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宰相张知白,身边人劝他,官做得那么大不要再节省了,他叹曰:“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司马光感慨。
那么,现在的你,以及你的家人、子孙,是愿做深谋远虑的“大贤”呢,还是愿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不役于物”与“远罪丰家”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引用古语,进一步阐述节俭的重要性。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不论贵贱贫富,守“俭”,就能“不役于物”“远罪丰家”,就是不为物欲所驱使、不为贪念所祸害,就是现在我们常常说的身心健康、家庭圆满……
虽为一家之“训”
值得广泛传承
司马光一生尚俭,历史上还留下很多他的故事。
好友范镇到洛阳看望司马光,进屋一看,除了书就是一张床,床上的被服很破,补丁摞补丁。深感震撼的范镇回去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
一小偷夜入司马光家,翻了半夜也没翻出想象中的金银财宝,最后只好郁闷地扛走了一个竹编箱和司马光夫妻的被子、衣服。
妻子去世后,司马光无力营葬,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
…………
《训俭示康》结尾,司马光还讲了几个反面例子。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感慨之余,我们还是好好学一下《训俭示康》吧,也把司马光告诉我们的,告诉我们的家人、同事和朋友。(洛阳日报记者 陈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