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台秤、叉车、塔吊、自行车……在崔国才的指导下,孩子们专注地鼓捣手中的组件,组装出各式各样的玩具。
今年36岁的崔国才是我市一家科研院所的高级工程师。2012年,他在洛龙区创办一家机器人教育培训学校,本着“动手做,玩中学”的理念,为3岁至16岁的孩子提供科技知识培训。
【历程】
瞄准课外培训“蓝海”
崔国才是“理工男”,在大学里主修测控类专业,对电子机械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参加工作后,他喜欢摆弄齿轮、滑轮、轮轴等零件,设计机器人,成为河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FLL机器人世锦赛教练。
起初,崔国才曾在妻子开办的辅导班里教了6年物理,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课堂上的知识记得熟,但在生活中如何巧用成了问题。
据了解,在20世纪90年代,英、法、德等国就已将机器人教育引入国家基础教育体系,在日本、韩国,每年有一半的4岁至16岁的孩子接受机器人教育,但在洛阳,机器人教育还是新鲜事物。
“将玩乐与学习结合,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知行合一’的思维。”崔国才这样介绍自己创办机器人教育培训学校的初衷。
因材施教深受欢迎
“机器人教育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要教会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崔国才说,如果孩子们要做一个机器人,他会先进行实物、图片或影像展示,使其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然后讲解具体的知识,最后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组装和调试,检验其学习效果。
不同年龄的孩子,理解水平各异,对其教育不能“一刀切”。因此,他吸收国外经验,设计出科学的课程体系:3岁至6岁的孩子学习基础搭建和简易机械系列,使用积木、魔方等,锻炼空间方位感;7岁至8岁的孩子学习科学技术和机械搭建系列,使用杠杆、齿轮、滑轮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原理;9岁以上的孩子学习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列,通过搭建和编程,重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如今,崔国才的培训学校已有50余名学员,前来咨询者络绎不绝。
跨界合作“抱团发展”
“儿童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培养其创新思维,但许多家长认为机器人教育只是一种娱乐。”崔国才说,为迎合家长们的需求,他正将中小学教材中的物理、机械、电子知识,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与文化课培训机构和社区“4点半”学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崔国才还在自己的机器人培训学校里开辟了亲子体验区。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那里组装机器人,体验亲子协作乐趣。当家长繁忙时,还可以将孩子交由学校老师看护。
崔国才认为,教育培训机构若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下一步,他会采取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培训学校,并组织青少年机器人比赛,让更多人享受到机器人教育的乐趣。
【点评】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项民:由常规知识培训转向科普培训,既是广大青少年的迫切需求,又是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所在,崔国才的市场切入点找得比较准。针对不同年龄孩子设计不同课程,并把中小学课程知识点融入培训中,实现了以升学为目标的知识培训和科普培训之间的衔接和共鸣。
【答疑】
如何向孩子们阐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呢?
张项民认为,崔国才可以借鉴可汗学院的做法,以特定例子阐释复杂原理,使孩子们明白相关概念的真正内涵及如何实际应用。同时,借助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资料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点,使每段课程影片长度不超过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由易到难,使孩子们的学习更加系统。(洛阳日报记者 姜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