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街,又称新街,是洛阳古城东门外一条南北街,北起东门口街(今东大街东段),南到小石桥,全长480米,原宽6.5米。此街形成于明代中晚期,因为比城内街道形成晚,故称新街。十几年前,此路拓宽延长,统称新街。本文所记述的是原新街风情,不含后来的延长线。
旧时新街旧风情
明代中期以后,洛阳经济有较大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在西关、南关、东关形成较大的居民区和新的商业街,新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形成的。
从东门到大石桥形成东门口街,此街以北为鸭子嘴街,是鸭子等禽类批发、零售市场,1927年改名闸口街;东门口街过大石桥为东关大街,这里是回族较集中的居住区;东门口街到小石桥为新街,其南为小石桥街,小石桥至古城西南角的盐店口街为盐店、绸布店的集中区。而这些街道的枢纽就是新街,这条街非常繁华,居住着多个民族的各行各业人士。
清朝和民国时期,新街多皮革和皮毛商行。皮革行的各种皮革制件和产品种类很多,如牛、羊皮革和皮箱及车马挽具类的马鞍、前袢、车手、肚带、辔头、笼头、围脖、马鞭、镫绳、牛皮绳索等三十多种。皮毛行生产销售的是用羊、牛毛皮制作的冬季用品,如皮毛大衣、皮帽、皮靴等。较有名的商号有协光号、瑞兴长、聚祥号等,特别是聚祥号生产的鞭鞘很有名,蜡黄透亮,表硬内柔,远销山陕等省。
新街天泰号的风箱,是洛阳名优特产。风箱风力大,声音小,特别适合铁匠铺使用,当时陕甘一带的铁匠铺专门前来购买,铁匠铺相传:“要想铁好,去找天保。”张天保就是天泰号的著名工匠,祖传四代,专做风箱。
新街有许多骡马行,洛阳籍作家李凖(zhǔn)的夫人董冰在《老家旧事》中写到,1946年李凖的父亲给李凖三百元说:“你去城里东关骡马行里买一匹马,回来拉磨用。”李凖往返三次,买回一匹栗色黑棕小川马,李凖的父亲这才中意。通过这几次买马,李凖逐渐精通相马了。
民国纸烟大市场
烟草在清初进入洛阳,开始被当作药材,后有人吸食,称为水烟或旱烟。晚清的洛阳城内,除担挑叫卖水烟旱烟的小烟贩外,仅东大街就有西庆泰、和泰来两家大烟草坊,专门生产水烟丝和旱烟丝。吸烟者习惯在家手捧一把水烟袋,出门腰挂一根旱烟枪。
1912年,纸烟进入洛阳,被称为香烟、洋烟,东大街出现由外资经营的两家烟草公司,分别是义和烟草公司和祥太烟草公司。经他们的反复促销,洛阳烟民逐渐养成吸纸烟的习惯。
抗战爆发后,洛阳大军云集,机关林立,纸烟需求激增,但由于上海的沦陷,外烟无法进入内地。于是,为满足市场需要,在洛阳周边的巩县回郭镇、临汝县出现一大批烟厂,仅回郭镇就有大小烟厂40余家,巩县和偃师南部一带形成较大的烟叶种植区,各县农户也纷纷种植烟叶。陕、甘、宁、青等地的大批烟商云集洛阳,争相采购纸烟,形成了一个大型纸烟市场。这个市场,就出现在新街一带,开始是沿街摆摊,后逐渐发展到零售兼有批发的大小烟行。
那时的新街,一街两行,烟堆如山,烟行林立。较大的烟行有永昶、信昶、协丰、永丰等20余家,中小烟行40余家。新街和相邻街道,既有为烟商服务的同盛、义顺、鸿运、双菊等大小客栈,又有会友馆、财盛馆、古家楼、又一芳等饭馆和茶楼,还有专供运输的海氏、天成公等一批马车行,以及逐渐形成的烟叶市场、包装市场、劳力市场等。每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新街烟市主要经销回郭镇生产的各种纸烟,如中烟厂产的天山牌、建华烟厂产的华美利、瑞华烟厂产的黑猫牌等。这些烟都是每盒20支,每条25盒,每箱50条,用木箱或竹箱装。这些烟主要销往西北地区和山西抗日根据地。
但是行销最多的是回郭镇众烟厂生产的大包烟,有金鸡、红星、蟠桃、金红星等牌号,还有临汝产的腾店烟、天仙烟等。每包50支,每箱500包,也都用木箱或竹箱装。这些烟主要销往西南地区,因为它便于长途运输,当时重庆销售的纸烟也大都来自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行烟草专卖,新街纸烟市场逐步没落,退出历史舞台。
漫话新街旧遗迹
新街有四处名胜古迹,分别是大石桥、小石桥、潞泽会馆、清真寺。
大石桥位于瀍河上,桥长49.4米,宽9.5米,高6米,以长方形青石砌成。桥分5拱,中拱跨径9.8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由洛阳籍司礼太监黄锦捐资、其弟锦衣千户黄子铠督造而成。在此之前,明代地方政府已在此处修桥三次,皆毁于洪水。这次修桥,做了认真设计和施工,桥体坚固,至今仍在使用。修桥的同时,根据“以火厌水”的理念,在桥侧建火神庙一座,正月十三至十五有庙会。庙会上,有戏剧演出,并进行商品交易,各种特色的小吃琳琅满目。
小石桥原名仁惠桥,小石桥横跨于洛阳古城东南的护城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由御使耿定向重修,故又称耿公桥。该石桥主体一直沿用至今,但古桥整体形象已非原貌。
潞泽会馆位于新街南端东侧,东邻瀍河,西距文峰塔约一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县)、泽州府(今晋城县)同乡商人捐资所建,是商人聚会、恭敬财神关帝的场所。潞泽会馆的建筑布局,采取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对称建筑形式,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除九龙壁、文昌阁、魁星阁被毁无存外,其他如舞楼、大殿等现均留存。民国时期,这里曾设财神庙剧院。
新街清真寺位于新街中段路西,约建于元明时期,是洛阳最早的清真寺。该寺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咸丰年间因瀍河暴涨而冲没。关于瀍河的水灾,诗人高祐在《洛阳杂诗》中写道:“附郭新市街,淫雨变江湖。垣壁突洼深,龙宫居民庐。”大水过后,该寺重建,有房屋27间,但尽失旧貌。抗战时期,该寺大部分建筑又毁于战火。现存二殿、讲堂等建筑为1946年所建。(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