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仲勋、焦裕禄、杨奎烈、马海明、姚世民等先进典型群体的先进精神,既是洛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不可少的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仲勋、焦裕禄、杨奎烈、马海明、姚世民等先进典型群体的先进精神,既是洛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不可少的精神之“钙”。
即日起,本报推出“传承先进典型群体精神财富”系列报道,回顾先进典型践行“三严三实”的先进事迹,使之成为洛阳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标尺,促使党员干部在思想境界、能力素质和作风形象上有大的提升,以更大的干劲投身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洛阳实现快速崛起。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
《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在“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也被列在首位,可见修身是立业的起点。从习仲勋的不摆领导架子、焦裕禄的不搞特殊化,到杨奎烈的求真务实、勇于担当,马海明的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再到姚世民的忠诚履职、无私关爱,回顾精神榜样的修身之道,他们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习仲勋:深入群众、平易近人
曾于1965年和1975年两次来洛的习仲勋,在原洛阳矿山机器厂(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简称洛矿)和原洛阳耐火材料厂(中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前身,简称洛耐)度过了4年时间。“洛矿来了个几乎不坐办公室的‘大领导’”,是老洛矿人对习仲勋的最形象回忆。
在洛矿工作期间,虽然厂里安排了办公室,但习仲勋很少去,而是主动要求下车间。当时,洛矿已建成一金工、二金工和铆焊车间三座厂房,习仲勋被安排在二金工东装配跨电工组,从事钳工工作,主要负责安装天车上的固定器。
据当时在洛矿保卫科工作的杜道杰回忆,第一天上班,习仲勋穿着一件呢子大衣。看见工人们都穿着工作服干活,他以后再没穿过那件大衣。每天下车间,他与工人在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还主动和工程师、技术员打交道,向他们学习工业生产和管理知识。
“平易近人,不摆领导架子”,是习仲勋留给大家的普遍印象。时间一长,大家都爱和他说话、聊天。大家叫他“习厂长”“老革命”,习仲勋也清楚地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每回碰面,他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哈哈,杜道杰!’”杜道杰回忆说。
后来,在洛耐生活的近3年时间里,习仲勋的生活一直很简朴、很有规律。他喜欢到工厂附近的南村去活动、散步,同农民交谈,嘘寒问暖,了解民情。
20世纪80年代初,习仲勋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时他对子女教育要求更加严格。习仲勋家风之严,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实际上,他在下放洛阳期间也是如此。
有一次,女儿齐桥桥带着小弟习远平来洛阳探望父亲。他们到工厂小卖部去买苹果,售货员知道他们是习仲勋的子女,出于对习仲勋的敬重之情,专门挑了大个的给孩子们,回家后姐弟俩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却受到严厉批评,习仲勋硬是让孩子们把大个的苹果退了回去。
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从1953年到1962年,焦裕禄在洛矿先后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工程科副科长等职务,并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的事迹。在洛矿,很多与焦裕禄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都对他“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印象深刻。
有一次,洛矿职工李靖涛等人和焦裕禄一起到北京出差。他们住在旅馆里,吃饭要去饭馆。焦裕禄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总是叫同志们给他捎回两个馍和一点咸菜当饭吃。
一次,李靖涛给他捎了一角钱的咸菜,焦裕禄吃了两天还没吃完。大伙儿问他:“你这样吃能行吗?出差辛苦,该吃些好的。”焦裕禄说:“吃得不错了,我们还要建设。生活好了,可不能忘记过去呀!”
焦裕禄的牙刷,刷毛都快磨秃了,但他仍然用着。有人建议他在北京买一支新的,他说:“牙刷旧了可以扔,但节约思想永远不能扔。”
李靖涛还回忆说,每天外出联系工作,有时路程较远,而焦裕禄为了节省开支,总是提前出发,步行去,能不坐车就不坐车。有同志说:“坐车吧,反正回去报销。”他却说:“报销还不是用了国家的钱。能节约一分钱,就等于为国家建设添了一分力量。”
在洛矿工作期间,身为干部的焦裕禄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但焦家经常吃不饱饭。“计划经济时代要凭票购物,粮票是按照职务、工种配给的,当时工人分粮多,干部粮食少。”焦裕禄任洛矿一金工车间主任时的邻居张泉生回忆,“我一个月有59斤粮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吃得饱啊!”张泉生想给焦家点粮票,但焦裕禄从来没要过。
在工厂工作了多年,焦家却没有攒下积蓄。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时,因为手头拮据,竟没能按家乡风俗给初次见面的侄媳妇包个红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戴的一块手表,没留下任何遗产。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杨奎烈:求真务实、勇于担当
“人活着不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让我在病床上等死,我比死都难受。”中信重工能源公司原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病重住院期间,面对劝阻自己继续工作的医生,他说出这样一番态度坚决的话。这位新时期的“焦裕禄”,即使在病重期间,也没有改变他一生中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作风。
2012年春节前夕,杨奎烈的病情开始恶化,黄疸全面暴发,此时的他已吃不下饭,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原本150多斤的铮铮铁汉瘦到几乎皮包骨头。同时,肾功能严重衰竭导致他无法正常排尿,杨奎烈的腰部以下出现肿胀,两只脚更是肿得如同面包一般。
如果换做普通人,此时此刻更多的可能是想要多与家人在一起,或鼓起最后的力量与病魔作斗争,然而杨奎烈仍旧选择了工作。
当时,中信重工能源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在春节期间安装一台制氧机。时间紧任务重,杨奎烈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咬牙从病床上爬了起来赶到公司筹备相关事宜。
制氧机安装准备会一开就是两个半小时,工作安排妥当后,杨奎烈却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大年初一,制氧机安装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杨奎烈放心不下工作,又惦念节假日仍在岗位上加班的工友,再次回到公司。
虽然此时的杨奎烈已被病魔折磨得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但一到设备安装现场,他就立刻挺直了身子,眼中重新焕发出坚毅的光芒。杨奎烈与工友们一一握手,向大家拜年。同时,每到一个施工点,他都详细询问设备安装进度,一点点地讲解安装技术要领。
大年初十那天,杨奎烈最后一次出现在制氧机安装现场。他用颤抖的声音向工友们问好,又仔细查看了一下设备安装的进展情况后才返回医院。那天之后,杨奎烈再也没能走出病房。
杨奎烈生前从事的工作虽然涉及项目工程、物资采购等方面,但他一直两袖清风。杨奎烈一家长年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里,他一生都未向组织提过房子的事。
弥留之际,杨奎烈还不忘叮嘱家人,所有亲属不得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后事从简,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连自己的骨灰,杨奎烈也只交待撒在邙山上,不愿给组织找麻烦。
马海明:勤俭奉公的“泥腿子”干部
马海明曾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尽管在群众看来,他大小也是个官儿,然而,重渡村村民熟悉的马海明,是个不讲排场、不摆阔气的“泥腿子”官儿。
“第一次见马海明,如果不是别人介绍,我真难相信他是一位副镇长。”1998年,20岁的陶竹从陶湾乡到重渡村相亲,恰巧遇到了正在现今重渡沟景区那棵菩提树下对村民做思想工作的马海明。
她一看,这哪像个副镇长啊,身上穿的白衬衣已经洗得泛黄,蓝色的裤子也皱巴巴的。最让陶竹印象深刻的,是马海明脚上穿的一双破黄胶鞋,竟然有一个大洞。
面对陶竹质疑的目光,马海明还是热情地与她攀谈起来,并强烈建议陶竹嫁到重渡村来。马海明还拍着胸脯向她保证,别看现在村里穷,将来旅游发展好了,保管叫你住楼房、开汽车。
应了马海明的话,陶竹嫁到了重渡村,如今她家盖了三层楼房,承包给别人经营农家宾馆,一年净收入5万元。丈夫买了载客电瓶车加入村里的车队,一年收入3万元。然而,陶竹对马海明最深刻的印象,仍是他那身不拘小节的“泥腿子”行头。
严以修身,是立业之本。在重渡沟景区开发过程中,马海明不仅要求大家过紧日子,对自己要求更是严苛。
一次马海明和同事到外地考察,两人住在条件简陋的招待所里。休息时马海明一脱鞋,同事才发现马海明的袜子已经烂得露出脚趾。这位同事知道马海明的个性,便没有作声,悄悄出去买了两双新袜子放在马海明床边,并随手把旧袜子丢掉。
马海明起床后发现床边多了两双新袜子,立即质问同事,“是不是用公家的钱买的?”当马海明得知是同事自己掏的腰包,才了事。不过,马海明还是从垃圾桶中翻出自己的破袜子穿上,并说:“袜子回去让你嫂子补一补,还能接着穿。”
同样是一次外出考察,随行人员吃饭时点了一条10元的鱼,马海明发现后立即变了脸,要求马上退掉。虽然遭到同行人员反对,但马海明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村里的钱是大家的钱,无论多少都得花在关键地方。”
姚世民: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小事不要怕麻烦,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天。”
这是伊川县公安局平等派出所原所长姚世民生前经常叮嘱同事的一句话。作为伊川县公安局第一位法律本科学历民警,姚世民从警以来,始终忠诚履职,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践行了自己的入警誓言。
2005年5月,宋店村一名群众发现家中存放的1100元现金被盗,便急忙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报案。时任刑警大队二中队副中队长的姚世民热情接待了这位群众,并答复一定会尽力破案。
“刑警都是破大案要案的,像这种偷盗的小案件,交给派出所处理就行了,还用得着这么上心。”报案群众走后,队里新民警对姚世民的做法表示不解。不过,姚世民并不这样想,他认为,1100元对一个农民来说,并不是一笔小钱,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总收入。
姚世民用实际行动给新民警上了一堂教育课。他带领民警们经过10多天的仔细摸排,终于将3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并侦破系列入室盗窃案件30余起,为受害群众挽回了损失。
姚世民破案不论大小,抓捕犯罪分子不遗余力,面对有困难的群众,他却有一颗无私关爱的心。
2013年11月23日,辛营村村民陈振刚被刀砍伤,姚世民与同事将受害人送往医院后,迅速将涉案的犯罪嫌疑人纪某抓获。当姚世民得知陈振刚失血较多却无钱输血的情况后,立即赶往医院,拿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给陈振刚垫付了医疗费,使其得到及时救治。
“姚所长,有你这样的好干部,我还咋好意思再麻烦政府。”平等村有一名老人是乡里的“老上访户”,过去她经常到有关部门上访。姚世民在一次接访中,不仅耐心细致地为她讲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还拿出自己的200元钱帮助这位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姚世民真诚的话语和举动深深感动了这位老人,也使她改变了初衷。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里,无论是对困难群众,还是对家庭出现变故的嫌疑人家属,姚世民总是会从微薄的收入中慷慨解囊,他先后无偿资助困难群众1万余元。然而,姚世民去世后,有媒体记者走进位于伊川县公安局老家属院里姚世民的家时却吃惊地发现,这里是一座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屋内是白灰墙,水泥地,家中摆放的也只有简易帆布衣柜等旧式家具。
除此之外,姚世民从警18年来始终一心扑在工作上,其年迈的父母一直住在汝阳农村的瓦房里。对于家中的困难,他从未向单位或同事提及,即使生病住院也瞒着单位领导和同事。(洛阳日报记者 张锐鑫 王蕾)
相关链接
媒体眼中的“严以修身”好干部
为什么焦裕禄同志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为什么他能把宗旨意识贯注到工作、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转化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自觉行动?关键就在于他对自己处处要求严、始终苛求实。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与“实”乃是焦裕禄同志一生最为厚重的底色。我们说焦裕禄精神与“三严三实”的要求高度统一,就在于自我要求的“严”与“实”,是成就焦裕禄精神乃至一切精神的基本路径,是成为好党员、好干部的重要素养和方法。把握了自我要求“严”与“实”这个关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三严三实”弘扬焦裕禄精神,方能深学、细照、笃行,焕发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面貌。
——《人民日报》评焦裕禄精神与“三严三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焦裕禄认为“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表现了一个党员干部深刻的政治远见和忧患意识。从中国夏桀的穷奢极欲到古罗马帝国贵族们的奢侈无度,从清朝八旗子弟的蜕变到苏联新贵们的垮台,历史无不深刻地昭示我们:坐享其成,贪图享乐,追求奢华,挥霍无度,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毫无希望的,划出的都是向下的轨迹。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焦裕禄,必须继续发扬他保持本色、安于清贫的精神,严以律己干实事,艰苦奋斗不松懈,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交出无愧于前贤的答卷。
——《解放军报》评焦裕禄的政治远见和忧患意识
在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杨奎烈同样用生命履行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和焦裕禄一样,“杨奎烈”三个字,已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象征。它所承载的,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精神、操守、胸襟和情怀。
杨奎烈公而忘私、鞠躬尽瘁,肝病3年前就开始发作,却一声不吭坚持高强度工作。在营养液维持生命的情况下数次赶赴安装一线,在病房里还以口述方式写出《关于能源供应的变化及应对措施》的报告。他胸怀群众、关爱职工,8本从未中断的工作日志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和一个个困难职工和家属的名字,每一个人名后面,都藏着一个感人故事。他爱岗敬业、敢当重任,从项目立项到设备采购再到工程实施,一项不漏全程跟踪;他高风亮节、守则如磐,本有能力将在外留学的儿子推荐到中信重工澳洲分公司工作,却恪守原则,决不以权徇私。
焦裕禄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始终如一。焦裕禄的故事由杨奎烈续写,杨奎烈的精神也必将被更多人传承。
——《光明日报》评“焦裕禄式好干部”新内涵
竹子的品格映照着共产党人的修养。我们从马海明身上,看到了“心中有党”的信念,“心中有民”的情怀,“心中有责”的担当,“心中有戒”的自律。他严以修身,志向高远;严以用权,公而忘私;严以律己,勤政廉洁。他用为民造福、为党增光添彩的业绩,生动体现了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马海明同志的先进事迹,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展示了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为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三严三实”好干部树立了一个标杆。
最是艰苦砺骨节,久经风霜不知寒。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让我们以马海明同志为镜,对党忠诚、干净做人、勇于担当,做一株挺拔青翠的劲竹,把我们的家园装点得更美好。
——《河南日报》评马海明的党员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