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高温高湿的纺纱车间里,充斥着高分贝的机器噪音,空气中飘荡着细小棉絮,时间一长,容易让人烦躁。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纺纱分厂后纺工段工段长孙郑和,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干就是33年。
常年高温高湿的纺纱车间里,充斥着高分贝的机器噪音,空气中飘荡着细小棉絮,时间一长,容易让人烦躁。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纺纱分厂后纺工段工段长孙郑和,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干就是33年。
公认的技术能手
采访前,记者拿到了一份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纺纱分厂后纺工段工段长孙郑和2014年作为市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这份2600多字的材料中,有1600字的篇幅是介绍孙郑和在设备维修方面的种种新点子的。
“改进A201D型精梳机前身滑座一台,改进191B型条卷机罗拉下刮片清洁装置9台……”一般人很难看懂这些机器名称,但孙郑和的工友们说,这些工作凝聚了孙工长的“绝活儿”。
设备噪音经孙郑和耳朵就是不一样:哪台机器正常,哪台机器声音不对,问题出在哪儿,溜达一圈,孙郑和心里就有了数。凭借多年维修机器的经验,孙郑和成了公认的技术骨干。
“他从1982年刚进厂那会儿就干设备维修,后来钻研如何改造设备。”纺纱分厂厂长韩元超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对倍捻机的改造:全厂12台机器,时常因机器内部漏油,疵布率居高不下。
孙郑和拆解机器,反复研究,加装油盒,还对加油工具进行改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小例会上的大问题
7日中午,纺纱分厂后纺工段工人马胜伟匆匆吃过工作餐,就往车间赶。他说,孙工长有重要问题给大家说。
走进堆放着各类维修器材的简易工作间,53岁的工段长孙郑和正在念上个月该工段的统计数据:细纱断头合格率是100%,还可以;万米切断数的合格率是99%,这是大问题,得马上想办法。这样的工作例会,每天都要开。
“安排协调伙计们的工作,比设备维修和改进还难。”孙郑和说。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份后纺工段每天设备必查项目目录,检查项目、技术要求、责任人一应俱全。每次厂里有了新安排,孙郑和会将每一项讲清楚,分配到人。
白班23个人,每个人固定负责几台机器的维护保养,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进行例行检查,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人手不够咋办?马胜伟说,孙工长永远是那个在后面兜底的人,谁有事儿,孙工长替。他技术全面,车间里哪个环节的活儿,他轻车熟路,大伙心里服他。
不平凡的坚持
1982年,孙郑和从技校毕业,同年成为洛阳白马集团纺纱分厂的设备维修工。年轻人的好奇心让孙郑和没有刚入职时的恐惧和不适应,对于车间的每一台机器,他在工作之余研究分析,确保故障及时维修,这一干就是33年。
走进机器轰鸣的细纱车间,常年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记者的额头渗出汗珠,眼见孙郑和在调试机器,记者想问他几个问题,几米的距离,声音却被淹没,感觉鼻子一阵发痒。
一名女工在记者耳边吼:“空气中有细小棉絮,我们都戴口罩,下班得好好洗脸。”
去年劳动节前夕,刚刚见证新厂区成功投产的他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众多荣誉如同孙郑和身上一直掸不干净的小棉絮,成为平凡劳动者最醒目的标签和不平凡的坚持。
(洛阳日报记者 苏楠 通讯员 梁占强 王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