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虽短,却在洛阳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此产生了许多性格鲜明的洛阳令,阳固就是其中之一。阳固刚直雅正,不畏强权,居官清廉,家无余财。阳固去世时,家徒四壁,家人无力置办丧事,亲戚朋友出资购买棺木将其安葬。
书香世家
阳固,生于公元466年,字敬安,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一说河北玉田)人。阳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阳尼、兄阳承庆俱为北朝学问家,阳固却走了与阳尼、阳承庆不同的道路。史书记载,阳固少年时喜欢行侠仗义,好习武术。不过,与27岁开始发愤苦读的苏老泉(苏洵)相比,阳固浪子回头还不算晚——他26岁开始发奋努力,遂博览群书,学问大有长进。
北魏大将军、宋王刘昶(chǎng)听说了阳固的才气,就将其招至军营中,让他出谋划策。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阳固随刘昶攻伐叛军。刘昶是刘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投奔北魏后,官至大将军,被封为宋王。出身王室的刘昶性情暴躁,治军甚严,官兵都很怕他。更可怕的是,刘昶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谁和他意见不一致,他就大发雷霆,甚至将提意见的下属处以极刑。阳固却毫不理会这些,有了意见就找刘昶当面提出来。刘昶觉得很不爽,总想找机会干掉阳固。
机会来了,有一次,刘昶派阳固领兵攻打一个险峻的关隘,想让阳固吃一次苦头,更希望他在战斗中受伤甚至牺牲。出乎刘昶意料的是,阳固不仅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指挥时还勇敢果断,神情自若。他手下的官兵备受鼓舞,无不奋勇争先,迅速把叛军击溃,攻占了险关,为大军打通了前进之路。
阳固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让刘昶深感钦佩,他不但打消了杀阳固的念头,而且准备对其委以重任。阳固凯旋后,刘昶把阳固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告诉了孝文帝,文才出众的阳固以军功得到了孝文帝的赞赏。不久,阳固被任命为大将军府参军事,成了刘昶手下的一名军事参谋。
《南北二都赋》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病逝,宣武帝元恪即位,改元景明。宣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即位后终日沉湎于念经拜佛,把军国大事委托于外戚。那些外戚只知道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弄得民怨沸腾,国力衰微。
时任中书侍御史的阳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写了一篇《谠言表》,上奏元恪,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尽快确立储君,为其配备优秀的老师进行教导;设立专门的军事机构负责抵御外国的侵扰,保卫国家安全,以稳定民心;皇帝应亲自管理朝政,亲近宗族,以巩固皇室的地位;推举贤良之才,对其委以重任,罢黜不称职的官员,“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减少徭役与赋税,重视农业生产;杜绝玄妙虚妄的言论,省下佛事上的花费来救济贫民;加强军队建设,储备武器,增建水军,以消灭南朝,实现国家统一。
现在看来,阳固的这些建议都是切实可行的,可惜宣武帝没有采纳。到宣武帝统治的后期,外戚高肇专权,朝廷更加腐败,出现很多贪官污吏,如宣武帝的叔父元禧昏庸无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盐铁产业。另一位宗室大臣元详,则大搞“官倒”。由于上行下效,加上宣武帝没有及时严惩,北魏贪污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空怀治国良策的阳固无可奈何,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懑,撰写了一篇《南北二都赋》进行讽谏。他的这首辞赋以北魏早期的北都盛乐和南都平城为描写对象,揭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和都城洛阳百姓的艰难生活,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阳固的良苦用心。
明眼看人
阳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敢于坚持己见,不畏权贵,反对奢侈浪费,与东汉时期的“强项令”董宣有一拼。
史料显示,阳固在洛阳遇到的“对手”是御史中尉王显。王显这个人很神奇,他学医出身,却以“算准”元恪之母怀孕生子得享优待。当初,元恪的母亲高照容梦见被太阳追逐,情急之中,高照容躲到床下,太阳变成了龙,绕她飞了几圈。梦醒后,她仍惊悸不已,生出心病。王显和另一位医生被召到宫里为高照容诊脉,另一位医生先诊,说她受了风寒,需要喝汤药治疗。王显诊断高照容无病且“将怀孕生男”。后来,高照容果然怀孕,生下元恪。由此,王显备受重用,被视为御师。
元恪在位期间,王显有恃无恐,不仅大肆敛财,还以“非法所得”建造了一座高大宽阔的宅院。私宅竣工后,王显把朝中大小官员都请到家里,大摆宴席,以示炫耀。王显喝酒喝得满脸红光,舌头发硬,他端着酒杯晃到阳固跟前,说:“阳固啊,你看看我这处宅院怎么样?”阳固坐在那里不动,半晌才吐出一句话:“春秋时期的晏子住在低洼的小院子里,却名传至今。《周易》有言,丰屋生灾,王大人您要保重啊!”(如图)
王显听了心里一震,酒杯里的酒洒了出来。后来,有些奸佞小人看到王显与阳固有矛盾,便乘虚而入,编造各种谣言,向王显“告密”。王显便借机以宣武帝的名义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宣武帝元恪病逝后,王显很快失势,因“侍疗无效”的罪名被关进监狱,不久就死于非命,他建造的高宅大院也被没收。阳固看似“乌鸦嘴”的一句话,其实正是他明眼看人的表现。
勤政爱民
公元515年,元恪病逝,孝明帝元诩继位。在王显倒台后,阳固被重新起用,担任尚书考功郎中。阳固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任职期间,他将各州郡推荐上来的人才聚在京都洛阳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成绩安排职务,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这一考核形式早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
命运之神开始垂青阳固,孝明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怿对阳固的才华非常赏识,多次向孝明帝举荐阳固。孝明帝听从了清河王的建议,提拔阳固为步兵校尉。不久,清河王又奏请孝明帝任命阳固为洛阳令,让其治理京城,维护洛阳的稳定。
公元517年,阳固就任洛阳令。他在洛阳生活多年,对洛阳很熟悉、很有感情。在洛阳令任上,阳固竭力实践他当年《谠言表》的建言。他勤政爱民,公正廉洁,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威望越来越高。清河王元怿被孝明帝任命为太尉后,阳固又被升为从事中郎。
可惜好景不长,阳固的贵人清河王元怿因故被处死。人走茶凉,元怿身后,其亲友怕受牵连,不敢登门吊唁。阳固毫不畏惧,径自前往元怿府放声大哭,停留了很长时间。阳固的这一举动,获得时人的交口称赞,他们都夸赞阳固有君子之风。
公元523年,阳固因病逝世。由于他“居官清洁”,死后“家无余财,室徒四壁,无以供丧”。后来,亲戚朋友凑了一些钱,将其体面安葬。(记者 余子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