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帝王将相在此纷纷亮相,京城的辉煌遮蔽了洛阳县的称谓,使其县名不彰。与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相比,洛阳县县令大多默默无闻。洛阳县之外的新安县、永宁县(今洛宁县)等县县令同样鲜为人知。在这里,《洛阳晚报》记者为您讲述洛阳及诸县县令的吏治故事。
魏元忠历仕唐高宗、女皇武则天、唐中宗等朝,历经宦海沉浮,在担任洛阳令之后,两次升任宰相。他为官公正廉洁,被视为唐之重臣,“一时名宰”,“时称国良”。
洛阳上封事
魏元忠很有个性,也很有才气,曾因年少轻狂,从政很多年也未能升迁。后来,吐蕃进犯给了他升官的机会,他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唐高宗仪凤年间,吐蕃多次侵扰边塞。魏元忠于是向朝廷上书,言“命将用兵”之得失,被唐高宗授予秘书省正字(掌管校勘典籍之事),可以说魏元忠是以军事起家的。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五月,吐蕃入侵扶州临河镇(今四川九寨沟一带),擒获镇守将领杜孝升;九月,中书令洮河道大总管李敬玄领兵18万与吐蕃大战于青海,唐军大败,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被吐蕃俘虏。这对朝廷震动很大,整个朝廷“深以吐蕃为忧”。
唐高宗就此专门召集大臣讨论防御吐蕃之策。大臣们“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因意见分歧,此事“议竟不决”。
在此情况下,魏元忠前往东都洛阳,向高宗上封事(密封的奏章),纵论朝廷选将用兵之要略,指出朝廷要不拘一格,遍访群贤,更要赏罚分明,激励官兵。
魏元忠的封事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切中时弊,因此高宗览后“甚叹异之”,认为魏元忠是个人才,就授予其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不久又升其为监察御史。
洛阳可谓魏元忠的福地,他从此走进唐高宗的视野,一块金子开始发光。
平定扬州有功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历史进入了武则天时代。此后,唐中宗李显即位,他是高宗和武则天的三子。唐中宗在位没几天,就被武则天废黜了。这给徐敬业起兵提供了借口,唐高宗去世第二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打出了匡扶唐中宗复位的旗号,声讨武则天。
武则天派李孝逸督军讨伐,让魏元忠监理军事。然而唐军出师不利,先是李孝逸的大军被徐敬业的先锋部队挫败,接着徐敬业又攻陷润州(今江苏镇江),回兵抗击李孝逸。李孝逸很害怕,于是按兵不动。
看到这种情况,魏元忠很着急,他劝告李孝逸:“天下的安危就靠这一次决战,国人都在等着诛杀叛逆的好消息,现在大军停而不前,会让世人失望的。万一朝廷派另外的将领来代替您,您将用何言辞来开脱自己带兵不前的罪过呢?最好是迅速进兵,以立大功,不然,灾祸就要临头了。”
李孝逸是个明白人,听了魏元忠的忠告,他率领军队讨伐叛军,最终取得胜利。
凯旋后,魏元忠因功升任司刑正,后升任洛阳令。
仕途坎坷
唐代的洛阳与长安(今陕西西安)并称东、西都。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首都。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公元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魏元忠是在武则天称帝前后担任洛阳令的,朝政的动荡,也使魏元忠的命运发生巨大改变,他在福地洛阳开始了坎坷仕途。魏元忠曾先后四次被贬——
第一次,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八月,魏元忠被徐敬真、张嗣明等人诬称曾与徐敬业通谋,为周兴收系,当死。武则天以其平叛有功,免其死罪,将其流放到岭南。
第二次,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正月,来俊臣、侯思止告魏元忠等七人谋反,魏元忠被贬为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令。
第三次,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九月,张易之兄弟诋毁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逆,魏元忠被贬为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市)尉。
第四次,节愍太子李重俊兵败后,武三思的死党、兵部尚书宗楚客等诋毁魏元忠与李重俊通谋,魏元忠遂被贬至渠州(今四川渠县),后又被贬至思州(今贵州沿河县)。
最后一次被贬,葬送了魏元忠的性命。史料记载,魏元忠在被贬途中,“行至涪陵而卒”。
临刑不忧
公元689年,徐敬业兵败后,其弟徐敬真被流放至绣州(今广西桂平市南),徐敬真设法逃了出来,准备投奔突厥,途经洛阳,得到当时的洛阳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的资助,到河北定州时被抓获。
弓嗣业被缢而死,张嗣明和徐敬真为了免死,便诬陷许多故旧相知,说他们心怀不轨,其中就有魏元忠。与魏元忠同时被诬的还有秋官尚书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等人。
谋反乃十恶之首,为不赦之罪,应被斩首,魏元忠危在旦夕。即将行刑之时,武则天突然派凤阁舍人王隐客骑着一匹快马高喊刀下留人来到刑场,赦免了魏元忠等人。
史料记载,当赦免之声传到刑场时,即将受刑的人都欢呼雀跃,惊喜不已,魏元忠却独自“安坐自如”,像没事人一样。有人让他起来活动一下身体,他淡淡地说:“还不知道这个消息的真假呢!”等到王隐客抵达刑场,又有人劝魏元忠站起来,魏元忠说:“等王隐客宣读完圣旨再说。”直到王隐客宣旨完毕,魏元忠才慢慢地站起来,以跪拜之礼拜了两拜,脸上没有一点儿忧喜之色。
当天阴云密布,待王隐客宣读完赦免张楚金、魏元忠等人的圣旨之后,阴云散尽,天气转晴。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魏元忠等人的所谓“谋反”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两度拜相
在整个唐代,吐蕃与突厥都是唐王朝的心头大患,它们时而与唐和好,时而与唐为敌,不时侵扰唐朝边境地区。唐朝政府也一直把备战吐蕃、御突厥作为一件大事,经常命王公大臣率兵拒之。魏元忠任宰相后,多次被武则天任命为大总管,经略吐蕃和突厥。
魏元忠还长期从事政治活动。在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刚正不阿,正言进谏,多次与酷吏、佞臣作斗争。武则天执政时,魏元忠不怕触动圣怒,曾多次当着武则天的面指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乱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派驿马召回魏元忠,授其卫尉卿,任代理宰相,不久任命其为兵部尚书,主管军国大事如故,后来又任命其为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当时武则天驾崩,李显居丧,多不视事,军国大政全部交给魏元忠处理。不久,魏元忠任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封齐国公,同时监修国史。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魏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等撰写《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文集一百二十卷。唐中宗阅后,“称善,赐元忠物千段……”
魏元忠死后三年,即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追授其为尚书左仆射、齐国公。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制令其陪葬中宗定陵。公元712年,又降制曰:“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洽人望,时称国良……”对魏元忠的一生给予较高评价。(记者 余子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