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魏晋名士中的杰出通才,竹林七贤中的旗帜性人物,在哲学、文学、音律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
阮籍,魏晋名士中的杰出通才,竹林七贤中的旗帜性人物,在哲学、文学、音律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虽然《晋书》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崇奉老庄之学,懂得明哲保身之理。因此,他在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借酒浇愁避世事
阮籍生活在曹魏和西晋时代,司马氏擅权,对士人大开杀戒。在这样极端恐怖的环境下,阮籍不议论政治、不谈论别人的是非,以饮酒、吃药、谈玄打发时日。
阮籍在司马昭的眼里,不同于嵇康:与曹魏王朝既无瓜葛,名气又大,属知识界领袖人物,况且阮籍“口不臧否是非”更让司马集团对他抱有希望。
有一次,司马昭亲口向他提亲——要让阮籍给他的儿子司马炎找个媳妇。阮籍一听,十分不满,但他不愿彻底同司马集团决裂,也不愿遭受打压和迫害,于是狂饮酒,大醉不起,一醉竟达六十日。如此漫长的时光,司马昭也很无奈,只得将此事作罢。
这里可以看出,阮籍其实人情是很练达的,他坚持自己又保全自己。何曾钟会等人曾多次利用礼法劝司马昭杀他,可司马昭喜欢他,后来还封他“关内侯”。
广武山前叹竖子
阮籍身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阮籍平日无所事事,常自驾一辆车,任意上路,信马由缰,踽(jǔ)踽独行。车上装上成坛子的酒,他边喝酒,边扬鞭驱马,醉眼蒙眬地前行。走到了歧路口(三岔路口、十字路口等),马停下来,不知该向何路前行,阮籍却放声大哭。
他为什么哭呢?因为阮籍由此想到了自己:选择归依司马氏?不可!选择归养山林?不易!选择依然如故,这等于没作选择!所以,他放声大哭。他在一首《咏怀》中写他的忧心如焚:“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了解了这种心焦,就让人们可以理解阮籍驾车逢歧路而痛哭、哭后长饮、醉驾马车等种种行为。
阮籍驾车一路前行,到了今河南省荥阳市广武山一带。这是楚霸王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垒的地方。此山东边屯项羽的军队,西边屯刘邦的军队,中间相隔200余米,广武河从中间流过。阮籍经过此路,长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是说项羽、刘邦吗?后来苏轼对此解析为:“竖子”不是指刘邦、项羽,“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曹魏晋人耳”。如果苏轼的论断成立,则阮籍的立场就明确了,生于这个无英雄的时代,只有远离政坛,缄口不语,饮酒、吃药、谈玄最为可取了。
一啸顿悟写名篇
阮籍在广武山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后,到辉县苏门山拜谒著名隐士孙登大师。
孙登在魏晋时期是位品性高洁、知识渊博、远离尘嚣的隐士,苏门山因他而名扬天下。
阮籍毕恭毕敬地蹲在静坐不语的孙登面前,孙登表情木然;阮籍十分谦恭地向他讨教有关历史、政治、人文诸方面的问题,孙登一言不发。阮籍当然尴尬了,但面对大师他又能奈何?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阮籍心有所悟,长啸一声——啸也是魏晋名士抒发感情的方式。孙登听了微微一笑,阮籍再啸,孙登再笑。阮籍突然明白了。他站起身,向孙登深鞠一躬,便下了山。
阮籍走到山下,忽然听到一声长啸,顿觉群山响应,如奏天乐,如响梵音,如百鸟齐鸣,这神奇的一切,让阮籍大吃一惊,他终于明白了,这是孙登的长啸,是突破尘嚣的啸声,他所求教的一切似乎在这长啸中得到了解答。这种感悟,使他匆忙下山,驾起停在山下的木车,快马加鞭地回家,并写出《大人先生传》。
以虱为例讽虚伪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的著名文章,见识深刻,立意新颖,笔锋犀利,语言生动。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对所处时代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对那些虚伪的人物进行了绘声绘色地描写:“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一切都循规蹈矩,一切都装得有君子风范,其目的是为了当官,为了管理、剥削百姓,为了家人的富裕,为了宅基田产,为了这一切永远归个人所有。
对此,大人先生极为鄙视,并对他们的企图予以揭穿,指出此类小人痴迷的追求大都是梦想,并将追名逐利之徒比喻为裤裆中的虱子:自以为有缝可钻,却无安全的顾虑,饿了咬人一口,不愁饥饿,然而一旦被火烧了,裤子成灰烬,虱子的命运该如何?那些得到官位、俸禄之徒,同裤中的虱子有何区别?此文运笔酣畅,辞藻华丽,比喻生动,具有撼人心灵的艺术效果。(朱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