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
【偃师概况】
偃师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全市9镇2乡1区、214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12个居委会、2240个村民组,总人口61万,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是中原经济区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全省首批10个小康达标县(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26个城镇化发展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和第二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
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
汉魏故城在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洛阳市几个主要故城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早在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在这里定都,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均以此为都,共历时330多年。因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都城,故称汉魏洛阳故城。
此处南临洛水,北靠邙山,风景优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边长约为14公里,城墙均用夯土筑成。残垣一般高于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
城内主要建筑有宫城、宫殿、衙署、花园等。这里曾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如东汉熹平石经(太学遗址出土)、影塑侍从头像(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仿玻璃黑釉陶盏(北魏西郭城出土)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洛阳城东15公里 洛阳市与下辖之偃师市、孟津县相毗连处
|
资料图 |
|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
资料图 |
|
玄奘故里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轘(huán)辕古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都畿辅之地。
玄奘故里景区共有7个景点,即玄奘故居、皇家寺院佛光寺、陈家花园、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西原墓地。共占地2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奋斗17载赴印度取经的动人经历和19年呕心沥血翻译的全部经卷。后院东厢房为玄奘母亲宋氏的居室,后堂为玄奘祖父、母居室。
偃师商城遗址,夏商文化界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商代早期的古城址,商汤灭夏后所都,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多次发掘。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15米~740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址内发现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偃师商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
|
资料图 |
|
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
轘辕关,位于现在的偃师和登封交界处,在少室、太室两山之间,现归属偃师。它有趋东都、困阳城之必扼的重要战略位置,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历来为兵家之必争。它是远古华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关口,春秋战国时代,它是东接齐楚,西连秦晋的隘口,秦汉时期,它更是连接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冲,为秦汉八大关之首,再后来,则天女皇去登封封禅,也走此古道、过此古关,它一直被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才被废弃。
|
资料图 |
|
唐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称“太子冢”。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
资料图 |
|
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市东南30公里万安山断崖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开凿于北魏至唐宋期间,整座石窟足在一个原始溶涮的洞壁上凿龛造像而成。窟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面略呈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多座,造型各异的石佛造像1000多个。
水泉石窟价值珍贵,开凿时间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后来可能因为石质的原因,没有继续雕刻。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记载了水泉石窟的许多历史,洞窟龛内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也有不少的交脚弥勒造像,但令人奇怪的是石窟主佛是两尊,在我国其他石窟中没有见到。有专家们称,这可能与北魏时太后听政有关:一佛象征皇帝,一佛象征皇太后。
石窟造像刻工简朴硬直,体现了北魏石刻艺术的特点。龛楣及近侧多刻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缨络,佛座下有金 刚力士及蹲狮子、卧兽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处先天二年的像龛,系盛唐作品,雕刻技法细腻迥异,让人叹为观止。
|
资料图 |
|
刘国故城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方向约20公里外的万安山北麓,南望青罗山,北瞰伊洛河,东濒浏河,西临涧河的支流小西河,东西北三面都是深约20余米的河沟,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山前缓坡地,遗址座落在天然形成的半岛上。
据调查可知,该城呈不规则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在该遗址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各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陶家村的东北壕沟断崖上暴露出有残存的夯土城墙,系该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东西两段,东段东起浏河西岸,沿壕沟的北沿向正西延伸,长137米,厚约24.5米。西段城墙从村民姬木太宅院西北角开始向西南倾斜,到距小西河东岸约50米的陶玉亭家院内消失。在东西两段城墙之间的城门,作为向外的通道,城外修有护城壕。与春秋时期各国都城布局基本相同。
|
资料图 |
|
会圣宫碑
山化镇寺沟村的凤凰山上,有一通“中州第一巨碑”——会圣宫碑,千年前北宋皇室祭扫陵墓,先要在此缅怀先祖功德。会圣宫原为“三圣宫”,“会”足重温、缅怀的意思,“圣”就是君,是每年春秋季皇室祀祖祈福时,临时住的行宫。碑文中,大量篇幅为宋王朝歌功颂德,描绘了当时会圣宫“隐若中天,宛若仙域”的盛况。市文物局李秋展介绍说,该碑刻立于北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通高9.4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篆刻文字,碑书楷书,共36行,每行84字,全文3024字,记述了会圣宫的由来和建造经过,以及会圣宫的地理位置、山川和当时建筑的宏伟,以及奉安、盛荣、礼仪等,意在歌颂北宋三圣的政绩和太平盛世。
该碑上刻飞鹤流云牡丹纹,帽顶盘守六条浮雕舞龙,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整体刀工精美,浑然天成。碑文文字之多,为全国碑文之最,其撰文、书肘、铁笔并称三绝。
【偃师交通概况】
公交
1路:火车站至石家庄,全长16公里,经过站点22个,每日运营车辆14台,每8分钟发一班车。
2路:老城西至南蔡庄,全长10公里,经过站点19个,每日运营车辆10台,每6分钟发一班车。
3路:火车站至回龙湾,全长15公里,经过站点22个,每日运营车辆20台,每5分钟发一班车。
5路:西亳市场南门至丁门口,全长24公里,经过站点23个,每日运营车辆6台,每20分钟发一班车。
6路:绿城花园至申阳,全长10公里,经过站点13个,每日运营车辆6台,每20分钟发一班车。
7路:偃师至佃庄镇政府,全长25公里,经过站点28个,每日运营车辆12台,每10分钟发一班车。
8路:许庄至义井,全长25公里,经过站点26个,暂停运。
101路:火车站经市直中学、东花坛至西亳市场,向南经农贸市场、土地局至三实小,沿太学路正西至蔡家口,正北至西剧院,向东至火车站;全长近10公里,每日运营车辆6台,单向3台,每7分钟发一班车。
铁路
偃师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东距省会郑州80公里,西距古都洛阳30公里,是郑洛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和连霍高速、太澳高速公路以及310国道、207国道交汇贯通,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干,以乡村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国道
2013年,投资3837万元的府周路改建、投资1650万元的古城快速通道西延工程完工,投资1.6亿元的杜甫大道二期、投资1.3亿元的洛偃快速通道偃师段扩建工程和投资1.25亿元的310国道(高速引线—白马寺)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实施。11条县乡道路和10条村道竣工。
>>>>>>>点击查看偃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