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箴幼年家贫,父亲曾办私塾,因薪资微薄,故弃儒务农。常志箴聪敏好学,19岁考入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负箧曳屣(fù qiè 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比喻人生活贫穷、困苦)求学开封。
|
位于栾川县城的常氏墓园 |
|
人物档案
常志箴 (1895—1944)
栾川县城关镇人
曾任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南京国民政府河南省赈济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
他重教兴学、情系乡梓,在开封和嵩县、栾川、卢氏创办多所学校,捐赠图书,招收贫苦学生。
母亲去世后,常志箴在栾川为其修建墓园,蒋介石、汪精卫、章太炎、林森、吴佩孚、张学良等民国要员名士为墓园题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感其孝道,称常志箴“行表欧阡”,蒋介石题词“孟岳常母”,将常母和孟子、岳飞的母亲并论,赞其德高贤贞。
核心提示
常志箴幼年家贫,父亲曾办私塾,因薪资微薄,故弃儒务农。常志箴聪敏好学,19岁考入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负箧曳屣(fù qiè 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比喻人生活贫穷、困苦)求学开封。
1 效仿欧母画荻,常母用树枝教志箴认字
常志箴,名勤铭,字志箴,栾川县城关镇人。他出生于耕读世家,父亲常育才早年曾办私塾做教书先生。因生源极少,常育才薪资微薄,入不敷出,只得弃儒务农。
常志箴的母亲姓关名荣,字子华,是位大家闺秀,娴静有德,熟通诗文。关荣深知读书的重要,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买纸笔,她就折下树枝,以沙撒地,教常志箴认字。这让人想起了“欧母画荻”的典故: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欧阳修的母亲就用荻草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和作诗。
关荣的远见为常志箴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基础,她高尚的品德也影响了儿子一生。关荣死后,蒋介石为她的墓园题词“孟岳常母”,97岁的马相伯(民国元老,于右任、蔡元培的老师)题词“继辉孟母”,将她和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岳飞的母亲姚氏相提并论,足见时人对她的敬重。
2 负箧曳屣,求学开封
年龄稍大后,常志箴跟随堂兄常勤贵到私塾读书。后来,常勤贵到洛阳担任洛阳高小的校长,常志箴被接到洛阳上学。可惜的是,常勤贵没过几年就病逝了,常志箴只好辍学返乡。
回栾川老家后,常志箴没钱读书,只好帮家里做活。同一条街上有位乡绅叫王志贞,家里富足,心肠也好。这个王志贞眼光也算独到,看到常志箴聪颖勤奋,是个读书的苗子,猜他以后必成大器,王志贞慷慨解囊,赠助川资。
1914年,19岁的常志箴考入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专攻农桑,这个学校在当时专门培养农业人才,是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常志箴童年时,母亲白天教他写字读书,晚上他帮母亲缫丝,常志箴时常感叹母亲辛劳,以后要为母亲分忧,报考农业学校的农桑专业,也许是这个原因。
现在,即便走高速,从栾川到开封也有300多公里,遥想1914年的时候,这段路程有多么艰辛。常志箴带着母亲缫丝换来的路费和亲朋接济的学费,背着行李翻山越岭赴开封求学。
在农业学校,常志箴昼夜苦读,手不释卷,因家里经济拮据,他还兼职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但功课一直很好。他的同桌徐平如说:“志箴记忆(力)过人,理解力强。虽因家贫,求学时半工半读,但孜孜不倦,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1919年,常志箴毕业成绩为诸生之冠,多位老师竭力举荐他留校任教。
在学校读书期间,常志箴还经历了两场家庭变故。1917年,先是他的母亲关荣撒手人寰,三个月后他的长兄也去世了。痛失两位至亲,常志箴的悲痛自不言说,一来当时通讯极不发达,得知母亲和长兄去世的噩耗,两人已经下葬多日;二来又困于没有回家的路费,常志箴只能遥祭至亲,未能尽孝床头。因为家贫,关荣死后被草草埋葬,这让常志箴抱憾终生。
3 任河洛道蚕桑局局长,规划洛阳绿化
1920年,经祖籍卢氏的前清翰林、河南省政府议员史保安举荐,常志箴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使署蚕桑处处长,并兼任河洛道蚕桑局局长,走上仕途。
常志箴是蚕桑方面的专家,有志于发展蚕桑事业,上任后创立了蚕种制造所,他本人兼任所长。
老城区有条不长的小路叫桑园街,北起同化街,南至唐宫东路,这条路名字的由来,和常志箴有关。
在担任河洛道蚕桑局局长期间,常志箴提倡栽树造林,绿化洛阳城区,在现在的老城区桑园街周边栽种了大片的桑树,附近的老百姓到树林里采桑叶,孩子摘桑葚,这就是桑园街名字的由来。
吴佩孚扩建西工兵营的时候,在司令部的东西两侧新建了50多间房屋,在西下池村的断崖上修建了1000多孔窑洞作为兵营宿舍,在营房前后修了灰石马路,直通金谷园火车站和洛阳老城。这些区域和道路的绿化工作由常志箴负责,这些区域栽种了大量的杨树、柳树和槐树。
4 河南农大校训出自常志箴
1924年,常志箴回到开封,担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他积极致力于学校农场的发展,注重校园绿化,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还写了《论蚕桑事业的发展》等专业书籍,提出“奋发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大师生。现在河南农业大学“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就是从常志箴当年的提法中演变来的。
栾川县的尚成文先生经过多年努力,搜集到不少关于常志箴的资料,除他为母亲修建墓园内的石刻外,最珍贵的要数常志箴已故的夫人曲香波写的《回忆志箴先生》手稿原件,墓园石刻我们将在随后的文章里重点着墨,这里暂且不提。
曲香波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担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期间,她和常志箴相识结婚,常志箴经常给她讲发展蚕桑以实现民富国强的抱负和实业救国的主张。
1927年是常志箴人生的拐点。《回忆志箴先生》一文中记载,这一年,常志箴回到洛阳任新安县县长,当时中原军阀混战,局势动荡,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无论是直系军阀、奉系军阀还是鲁系军阀,所到之处都向当地政府要粮食催军饷,县政府成了军需供应站。
这一年,张钫回到新安县,对比他小9岁的常志箴很赏识,常志箴的正直谨慎、沉着干练给张钫留下很深的印象,常志箴也敬佩张钫的卓识胆略。两人惺惺相惜,自此以后,张钫对常志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在仕途上一路高升。(记者 牛鹏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