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李丰源,是在今年3月下旬召开的省定点扶贫豫西片区经验交流会上。当时,这个身高1.8米的中年汉子,在谈及自己驻村帮扶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一年多的体会和感悟时,潸然泪下。十几分钟的发言,他几度哽咽。这一幕,让人记忆犹新。
初识李丰源,是在今年3月下旬召开的省定点扶贫豫西片区经验交流会上。当时,这个身高1.8米的中年汉子,在谈及自己驻村帮扶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一年多的体会和感悟时,潸然泪下。十几分钟的发言,他几度哽咽。这一幕,让人记忆犹新。
时隔半年,在天桥沟村,我们再次见到李丰源。此时,他在天桥沟村驻村帮扶已整整两年。
按惯例,驻村干部服务期满一年,便可更换单位的其他同志。去年9月,一年期满,李丰源在乡亲们的挽留下,决定留任一年。一个月前,当李丰源驻村两年期满时,一封摁着23个村民红手印的“恳请信”,被乡亲们偷偷送到了选派李丰源的省旅游局。下面是我们摘录自“恳请信”最后一段的加粗部分的内容:“我们恳请驻村工作组李丰源继续留任,以便于我们天桥沟村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早日摆脱贫困村的帽子,请领导们予以考虑,满足我们全村人民的请求。”
一个省城下派的驻村干部,一群质朴憨厚的山区群众,他们如何结下深厚的情谊?
天桥沟的“三大难”
天桥沟是“藏”在嵩县南部的深山区的小村,毗邻5A级景区白云山,也是通往白云山的必经之路。在没有去过天桥沟的人眼中,村庄是这样的——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农家宾馆鳞次栉比;在到过天桥沟的人眼中,村庄却是另外一副模样——村庄凋敝,群众贫困,耕地不足设施落后。
时间回到2012年秋。李丰源来到天桥沟,成为集体的一员。两周时间,他在山中走家串户,见了土坯房里艰难生存的孤寡老人、渴望改善学习条件的留守儿童,还有依靠上山采药、编制草柳制品补贴家用的妇女……
不久,一份天桥沟村现状考察报告和一张天桥沟村贫困状况平面草图被李丰源送回了省旅游局。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守人员”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基础设施缺乏问题、致富产业空白问题,是李丰源眼中的天桥沟“三大难”。他暗下决心要细化问题,逐一破解。
村里的喜事接二连三
山区的冬天异常寒冷。为了救急,李丰源在驻村后第一次回到郑州,发动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献爱心。几天后,110余条棉被、600余件御寒衣物、100余套学生用品,还有大米、食用油等,被送往天桥沟村,有效解决了贫困村民过冬和过年问题。
这是乡亲们第一次见识到省里干部的“能耐”。
过罢年,村里的喜事接二连三。
2013年开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落户天桥沟,66万元专项资金让天桥沟的基础设施大变样。
同年5月,省旅游局在拨付46万元扶贫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担保贷款,筹资100多万元,建设品种羊饲养场,以场作点,示范带动。
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致富项目有了起色,转眼就到了学生假期。李丰源知道,发展教育是斩断山区穷根的关键。在他的协调下,“带孩子进城,走进省会”活动启动。13岁的初一女孩康议丹第一次走出嵩县,和其他35名贫困中小学生来到郑州,走进了动物园、博物馆、电视台演播厅……
与此同时,李丰源牵线搭桥,三批150多户困难家庭结上了城里亲戚。每个城市家庭每月为贫困孩子提供200元生活补贴,直到大学毕业。
在李丰源驻村的第二个年头,村里又有了大动作。作为搞旅游的行家里手,他明白天桥沟守着白云山黄金资源,却过着穷日子的症结在于游客只是路过而不会留下。
对于旅游来说,“停留就等于消费”。去年以来,天桥沟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林地和耕地,种植薰衣草、玫瑰2400亩。同时,游览步道、农家宾馆、池塘水景等相继配套到位。
今年春节前,几名乡亲辗转找到省旅游局机关,把“感谢信”贴在显眼处。就在村里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的时候,李丰源又到了离开的关头。于是,就有了前不久的一封“恳请信”。
(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汪旭霞 赵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