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损坏的“狄知逊碑”
明代“有唐功臣狄梁公墓”碑
近段时间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成为网络流行语,皆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功劳。狄仁杰是一代传奇人物,一生办案无数,令人膜拜,但这样一个人也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狄仁杰埋葬在哪里?这个问题很复杂,问元芳也没有用。
狄仁杰死于公元700年的洛阳尚贤坊私邸,终年70岁,这人们都很清楚,但他被埋在哪里呢?目前,洛阳有三处传说是狄仁杰的葬地:白马寺、梁周寺、双碑凹。这三种说法都大有来头,都很难被轻易否定。但一般来讲,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尸体分开,三处都埋,因此应有两处为假。
1不会独葬白马寺
先说白马寺,此处说法影响最大。白马寺山门外东侧、齐云塔院西南处现存一小坟丘,相传宋代于此建有“狄梁公祠”。近年坟前建亭,亭中立碑两通,一为元碑,一为明碑。元碑较小,高约1.5米,刻安抚使完颜纲等人诗作,颂扬狄仁杰。明碑较大,高2.5米,上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重立。
洛阳的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唐代武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他死于城内,“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史料确凿记载薛怀义是埋在白马寺的;反之,没有任何一条史料提及狄仁杰葬在白马寺。
宋代以来,有人误以“梁国公”薛怀义冢为“梁国公”狄仁杰墓。这里的碑刻年代久远,而参观白马寺的人并不加考察,因而以讹传讹。
狄仁杰生前明确不信佛,还对武则天崇佛的举动多有劝阻,自无埋在白马寺的道理。新旧《唐书》记载,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为百官之首。
此前为减轻百姓负担,他上奏朝廷,下令拆除了江南一带1700多座庙堂,百姓一片欢呼。久视元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
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这些都表明了狄仁杰对佛教的敌视态度,这样一个人会埋在白马寺吗?即便他要葬于此,僧人会同意吗?另外根据洛阳众多古墓葬分布特点来看,巨家大族多是家族聚葬,狄仁杰生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唐代,没有特殊理由,断无独葬的道理,而且其父就葬在离白马寺不过数公里之遥的地方。
2理由不足梁周寺
再说梁周寺。久视元年武皇驾临三阳宫,文武百官扈从,护驾有功,武则天却仅单独赏赐狄仁杰宅第一处,优厚礼重,无人能比。狄仁杰死后,人们感念他的功劳,以第起寺,名为梁周寺。此宅即在今天孟津宋庄梁周寺村。
据孟津县志记载,梁周寺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7年),20世纪70年代初期,梁周寺尚存享殿、东西厢房、山门等建筑,后因迁学建校拆除。梁周寺遗址出土有宋代经幢,足可证此寺的古老。过去,梁周寺有古桥一座,因狄仁杰被封“梁国公”,故称“梁桥”,“梁桥残雪”为孟津八景之一。
梁周寺西南有大冢,当地人传言为“狄仁杰冢”,但并无实证。县志记载:“乾隆六年,署郡守李光型题石碣,筑周垣。”因而有不少人认为此地为狄仁杰葬地。但是,县志记述颇为含糊,并没有过硬的理由断定此处为狄梁公墓,且疑点颇多,不能让人切实认证。
3北邙双碑耐考证
最后说双碑凹,此处有资料支撑,也是狄仁杰家族墓所在,最为可信。
双碑凹在今白马寺北边约5公里的邙山之阳,属孟津县平乐镇管辖。上屯村西1公里、翟泉村北1.5公里处,高矗着两通石碑,该地归翟泉所有,村民称此地为“双碑凹”。
双碑之首皆饰六龙盘绕,雕工精湛,气势雄浑。两碑面朝南,东西并列相距4米。西碑原保存较好,碑座以上高3.65米、宽1.18米、厚0.37米,覆斗形座高0.7米、宽1.5米、厚1米;碑首篆额3行,每行4字: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此碑楷书31行,满行61字。碑上半部有字,下半部约1/3碑面因风化剥蚀而失字,为土覆草掩的底部尚存约百余字。
此碑即宋元以后频见于著录的“狄知逊碑”,狄知逊为狄仁杰之父。清代学者钱大昕、武亿等撰跋,王昶《金石萃编》录其残文考其人事,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代拓本已著录,较易检寻。20世纪90年代,有人用炸药炸碎碑身,盗走碑首。1998年碑首由香港返豫,归洛阳古代艺术馆保存。
东碑高3.5米、宽1.18米、厚0.3米,碑额字漫漶已久,碑身满布自然风化裂缝,仅顶部残存楷书数十字,故以著录文字为主的传统金石学书籍未载此碑。
1984年,洛阳学者苏健等考察施拓,刊布资料,研究碑文,将东碑定为狄仁杰同族曾孙狄兼谟碑,但不能令人信服。按葬俗,兼谟为知逊之曾玄孙辈,二碑不能并列。
关于双碑凹唐碑,清代学者、偃师人武亿曾亲赴考察,并手拓狄知逊碑,考其事迹,认为:“往时,洛阳令王君宇尝为溧阳狄氏访其先墓,得梁公碑于草间。遂竖置白马寺东偏,因封树焉。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乐北山上,俗名‘双碑凹’者,以此也。”且将此看法告之金石学者黄易。黄氏云:“望双碑凹,一是魏王基碑,一是唐狄府君碑。府君,梁公父也。虚谷云,昔狄氏后贤,访问祖墓,得洛城道旁一石,题曰‘唐忠臣狄梁公墓’,遂以墓穴在是,封鬣表之,不知双碑凹为确也。”
4归宿应在双碑凹
20世纪90年代,紧挨双碑凹的邙山上屯村出土了唐代官吏、狄仁杰曾侄孙狄兼谟墓志,此碑由唐代翰林学士令狐绹撰文,详述了狄兼谟生平行事,并证实了武亿和黄易的判断。该墓志出土地及所记葬地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的双碑凹,从而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
狄兼谟为官亦以忠耿名,颇具家风。墓志青石质,边长0.94米,厚0.18米,楷书43行,满行45字,表面局部风化,残泐(lè)约200字,仍存1400余字。碑文载唐宣宗某年“天水狄公(狄兼谟)薨于洛师履道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三”。接着说狄姓“其先周之后也。成王少子孝伯,封于狄城,因而命氏焉。秦并天下,囗囗(字缺失)陇西,为秦州之强家大姓。至后秦建国天水,狄伯支为佐命之臣,晋史称曰名将子孙,今为天水人”。从这里可知,太原并非狄仁杰真正的祖籍,天水才是正宗。碑文还记载狄兼谟“曾祖仁续,皇潞州长子县令。祖光友,洺州长史,赠怀州刺史”。这里的“曾祖仁续”,即狄仁杰的哥哥狄仁续。
碑文对狄仁杰的记述是:“曾叔祖囗囗囗辅梁,文惠公仁杰,天锡大忠,独遏鸣牝,续皇纲于既绝,复明辟于已废,振耀今古,联辉囗书。”对狄仁杰高度褒奖,并引以为傲。最重要的是,此墓志记载狄兼谟“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镛乡双洛村,祔梁公之茔”。
所谓“祔”是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也就是说狄兼谟的神位是附于狄仁杰墓茔之旁。这也符合唐宋时期洛阳一带高门大第的丧葬特征,比如李德裕家族、姚崇家族、范仲淹家族、吴越王钱俶家族等,均为长幼有序合族聚葬,一个家族墓埋好多代人。
所谓金镛乡,即汉代金镛城遗址周围,历史上曾设立过金镛乡,双碑凹正处在金镛城遗址范围。此外,翟泉村有吕氏自唐迁居洛阳,原有一通古碑记述吕氏有两个宋代祖先就葬于狄梁公神道碑之畔。由此,可以大体确认:狄仁杰最后的归宿就在双碑凹。(段宇京文/图)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