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朝开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夏商周朝墓葬在洛阳分布较为集中,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为考古人员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时期的墓葬,虽然在墓室构造、随葬品种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同样残酷的殉葬制度真实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从夏朝开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夏商周朝墓葬在洛阳分布较为集中,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为考古人员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时期的墓葬,虽然在墓室构造、随葬品种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同样残酷的殉葬制度真实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夏商周墓葬数量大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目前,在我市已发现的夏文化遗址中,众所周知的二里头夏代都城遗址,是洛阳夏代墓葬集中分布的区域,发现大小型墓葬400余座。另外,在高新区东马沟村、西工区东干沟村、伊川县白元村等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夏代墓葬。
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建都西亳(今偃师尸乡沟一带)。自商汤起,共有10位帝王,200余年,皆以西亳为都。商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阶段。偃师商城遗址是商墓集中分布区域之一,此外还有偃师二里头、西工区东干沟也发现了不少商早期墓葬。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以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王朝建立初以镐京为国都,并大规模营建东都“成周”,以加强对中原地区商代遗民及东南地区的统治,使洛阳成为当时中国的又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西周墓的分布范围西跨涧河,东至瀍河以东,北到邙山之阳,向南跨过洛河直到关林,总数量有800余座。
公元前771年,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犬戎攻入关中,周幽王被杀,诸侯拥立太子宜臼继位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于洛邑,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洛阳发现的东周墓有8000座之多,已发掘2000余座,主要分布在东周王城内外。
殉葬制度各有不同
要了解夏朝,首先要了解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二里头遗址一直都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前沿阵地。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还有400余座墓葬。夏代盛行仰身直肢葬,头大都是朝西北方向。另外,在二里头遗址中还有许多埋葬奴隶的灰坑,坑中的奴隶形态各异,有仰身、俯身,有的被捆缚,有的身首异处。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这真实反映了奴隶主的残忍。
洛阳商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都有腰坑。腰坑是商墓中特有的一种构造,是指在墓底放置尸体的腰部位置所挖的小坑,用来殉葬人或狗,以狗居多。腰坑越多,意味着殉葬的人或狗越多,墓主人的地位越高。
周朝盛行以车马殉葬制度,比较大的墓葬附近都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坑,随葬主人生前驾乘的车和马。车马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定,其依据标准是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如我市目前对外开放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就展现了东周天子的出行车队,再现了周天子出行时前呼后拥、声势浩大的场面。
随葬器物种类丰富
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为生活实用物或专为死者而制的冥器,在传统葬礼中标志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古墓随葬品是洛阳出土文物的主要来源,也是考古人员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大型墓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绿松石器、海贝等。在一座贵族墓中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细小的绿松石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直径为0.2厘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这件龙形器距今已有3700年,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的依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另一件国宝级珍品是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它先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再用长条形绿松石镶嵌成兽面纹,做工精巧,是研究夏代宗教信仰的珍贵依据。
商墓的随葬品比较丰富,以陶器、铅器、石器、铜器、玉器等为主。而商代是中国青铜器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时铸造的青铜器数量多、纹饰精美,技术已相当成熟,如偃师商城铸铜遗址出土的兽面纹大口尊、斝,就充分显示了当时铸造技术的高水平。
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等是周朝中大型墓葬的主要随葬品,不同种类的礼乐器也是区分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等级界限的重要标志。在洛阳东周墓的出土器物中,还有一些彩色的玻璃珠,据考证都是从古代中东或中亚进口的。这说明在当时,中原地区与中东、中亚一带就已经有了密切的文化交流。
(感谢洛阳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相关资料)
(记者 李迎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