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传说,冬眠的龙被春雷的轰隆声惊醒,抬头飞腾升天,行云布雨,迎接春天的到来,所以称为“龙抬头”。
说起二月初二,不少人会想起在这天理发,各大理发店总是门庭若市。世代居住在老城的省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寇北辰说,老洛阳有腊月二十七以后不再剃头之忌,到了“龙抬头”这天,刚过了一个多月正适合理发。所以,不少人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讨吉利“剃龙头”。
除了理发,以前很多家庭会在这天烙饼馍。饼馍在鏊子上多翻几遍,预示着去掉身上的晦气,迎来好运气。蒸窝窝、炒面做油茶是洛阳周边县区的习俗。由于县区多山林,会有野生动物出现,所以在万物回春之时,将盂形的窝窝头供奉山神,寓意“罩狼眼”,而油茶则为“糊狼眼”,是百姓们期盼山神看管好各类猛兽,保佑家中平安的意思。
书法家宋仁杰说,龙抬头的传说,也与节令有关。惊蛰前后,天气转暖,大地复苏,一些昆虫开始活动。除了祭拜山神,人们还要在自家门槛、窗台上放一些用玉米面做的灯盏,里面放上食用油,插上灯芯点着。这样,晚上蝎子就不敢出来蜇人了,第二天,这些面食还能供人食用。
曾任洛阳大学校长的赵金昭先生整理编写的《洛阳传统儿歌游戏》中,记载着不少关于二月初二的儿歌:
二月二,拍门头,金子银子往下流。
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拍大床,蝎子不蜇俺的娘。
二月二,拍鸡窝,俺的小鸡下蛋多。
…………
宋仁杰说,二月二过后,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以前,一些村民会在地上挖坑,在坑里插上竹筒,并在竹筒里放一根羽毛,坑里还要放置一个泥塑的“春牛”。待大地复苏后,竹筒里的羽毛便会被上升的地气吹出来,这时,孩子们上前用彩鞭鞭打泥塑的牛,这叫做“打春牛”。在这些儿歌中,有不少拍打的动作,表达了农民祈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见习记者 寇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