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若人们提到大运河通航给隋唐洛阳城带来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等方面的影响,新潭是不可磨灭的一笔。武则天时,洛阳通济渠水路异常繁荣,为疏通河道拥堵,武则天命人在皇城东城的东南方向,挖了一个大水坑,这就是新潭。它南接通济渠,东接瀍河,为来洛舟船提供了一个可以停靠、装卸、交易的大港湾。
为疏河路开新潭
新潭的开凿在通济渠修通近百年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东都洛阳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进入盛唐后,各国遣唐使经大运河到达洛阳: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东北边塞,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被贩往西域。洛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
据史载:“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通济渠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漕船拥挤,已经影响了河道流水。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在通济渠北岸、瀍河下游,北市的西北、立德坊南“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市文史学家赵跟喜说,武则天开新潭,毁掉了立德、归仁两坊南侧的一部分,以里坊长度450米计算,新潭东西长应千米以上,整体形状并不规则。从五代到北宋,新潭被逐渐损毁荒废,至金后基本不存在。
商业繁荣景亦美
新潭位于当时洛阳城北市最繁华的地方,是东都城内水利、风景、园林等方面综合开发的创举。唐王泠然在《新潭赋》中写道:“星月沉浮其内,烟云洗佛其表,通舳舻之利于国既多,开浸灌之功与人非少。”
新潭建好后,天下舟船进入洛阳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因此,新潭营建时在重视功能之余并没有忽略景观建设。据记载,新潭一年四季景色怡人,设计别具匠心,四周栽植柳树,潭中央聚土成岛,上设租场。张环在《新潭赋》中说:“分逶迤之旧洛,涨浩漾之新潭。观其沙石中映,鱼龙内涵;泛危槎而独隐,纷众水以相参。”由此可见,新潭水质清澈,水景怡人,难怪有人称赞新潭可与石崇的金谷园相媲美。
新潭建成后,各地的商品都通过运河运到这里,再通过漕渠运到洛阳东、西、南三市。与此同时,三市的商品也可以通过此地装运外销,外地商船在这里还可以相互转销。新潭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商品集散地,这里还开设了许多旅馆、酒楼。
古迹殆尽依稀存
古时繁华已随岁月流逝而掩埋地下。新潭如今还有何遗迹?近日,我们跟随市考古专家方孝廉,在老城区钻胡同、走小巷,探寻新潭曾经的痕迹。
南大街以西,是隋唐洛阳城皇城的东城墙。从八角楼街口进入东大街,这里便是隋唐时出东城的宣仁门大街。沿东大街一路东行,过鼓楼南转进入道尊街,在道尊街与操场街交叉口有一家包装厂。方孝廉说:“这里原是洛阳纸箱厂,厂房南侧的一半就在新潭。”
与道尊街相交的文明街不长,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就坐落在这条街边。考古发掘发现,文庙以南区域,地下10米全是以河沙和石头为主的河流冲积层,文庙以北却不见这种现象,由此推断,文庙就位于新潭北岸。
文庙的西南方向,由仅容一车通过的中和巷进入路东一条更窄的小巷,地势陡然下降,至小巷尽头最低处是一片平地,中间为一四方的砖砌花坛,花坛四周铺设排水渠盖。一名在此居住了50年的大妈说,这花坛是2007年道路硬化时修建的,以前,这里一直是个大沙石坑,有10多米深,叫“孟坑”,是当时老城重要的渗水坑之一,四周街巷的雨水都汇集到此坑。
方孝廉说,这坑位于新潭的西北角,紧挨北岸,是新潭最深的地方,坑底便是新潭河底,新潭废弃后,被人们保留为渗水坑,方便城市排水,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看到,花坛以北是一处五六米高的断崖,民房建筑高高在上,由一串水泥阶梯相连接。
由西和巷通往水道口街一直是上坡。虽然只有几米的距离,水道口街两边的建筑却明显西高东低,这里就是新潭的西岸。在水道口街与广平街交叉口,新潭的北岸与西岸形成弧状连接,这里是新潭西北角的边缘。从新潭西岸再往西不足百米就是南大街,即隋唐东城外的徽安门大街。(记者 石蕴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