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又称“灯节”,这天夜里,各处张灯结彩,几乎所有活动都围绕“灯”来进行。其中,各呈艳姿的宫灯,最能体现节日特色和中国韵味。其实,宫灯最早发源于洛阳,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如今,洛阳宫灯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宫灯办灯会,洛阳人走在创新最前沿
洛阳宫灯作为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造就的典范,或雍容典雅,或喜庆大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以选材为例,传统的洛阳宫灯制作材料主要为竹子和丝绸,其中的竹子为洛宁淡竹,这种竹子皮厚、有弹性,做成的灯篾不易变形,久放不走样。其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和考究,需经过上灯、捏灯、网灯、糊灯、补灯、描胶、镶灯、洗灯、装饰等72道工序。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会长王恺认为,洛阳宫灯作为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记录了古代洛阳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认识研究洛阳地区文化的活化石,对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洛阳应建立洛阳宫灯博物馆,举办洛阳宫灯专题展览,打造“神都上元灯会”文旅品牌活动,形成独特且惊艳的文化IP。
“从最初的燃灯礼佛到后来的上元灯会,从最早的灯笼加蜡烛,到影灯、灯楼、灯轮,再到现在的白炽灯、LED灯,无论是做宫灯还是办灯会,洛阳一直走在创新最前沿。”王恺说,当前,科学技术在呈迅猛趋势发展,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应赋能洛阳宫灯。比如,将洛阳宫灯的艺术形式与历史文化以三维动画和情境设定的手段呈现,或者使用VR技术3D打印技术将传统宫灯样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如今,虽然上元节一年只有一次,但洛阳宫灯的影子已不分时段地映在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