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认为失眠障碍是由生理基础和诱发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相关研究认为失眠障碍是由生理基础和诱发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除了某些躯体疾病会引发失眠外,社会心理因素同样也会引发失眠。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每天在床上睡觉这种行为,使床和睡意建立起了潜在联系,也就是躺在床上就容易引发睡意和睡眠行为。失眠的人在床上追剧,看书,玩游戏等引起精神兴奋的行为弱化了这种联系,形成了床——精神兴奋的潜在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明明很困,但躺到床上就会睡意全无。
失眠者对失眠的错误应对和看法:
当晚上睡眠不足,失眠的人往往会在白天采取“补觉”的方式增加睡眠。“补觉”听上去很合理,但它降低了夜间睡眠的需求,反而加重了夜间失眠问题。同时,此类人群对于失眠有着非常苛刻和极端的看法:如果睡不好,就意味着第二天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工作,甚至失眠会持续下去,导致其他严重的疾病。实际上睡眠系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偶尔的失眠并不会对人的精力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对失眠的不合理认知和恐惧心理更加加剧了入睡困难。
心理治疗对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失眠效果会更加显著:
1、统计出日常平均有效睡眠时长。如果晚上11点上床,1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那么在床有效睡眠时长就是6小时,白天打盹时间总计1小时,那么一天的有效睡眠时长总计就是7小时,统计一周情况取平均数就是每日平均有效睡眠时长。
2、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如果设定早上7:00起床,自己的平均有效睡眠时长是7小时,那上床的时间就是晚上12点。在12点前不论多么困倦,都不能打盹、躺到床上,到点躺在床上后更不能做任何其他活动,早上不论多困都要起床,白天也不再打盹补觉。
3、评估和调整。经过一周后,如果90%以上在床的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下一周可以提前15分钟上床。如果在85%—95%之间就维持不变,如果低于85%,就需要推后15分钟上床,直至调整到自己满意的睡眠时长。
这种方法科学有效,赶快来试试吧。(陈李静)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