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中唐时期,白居易从陕州(今三门峡)东返洛阳。
雁翎关与古崤道
南崤道上雁翎关
从洛宁到陕州,要翻越南崤道上的一座险关,就是雁翎关。
雁翎关地处崤山群峰之中,明代尚有兵戍守,后来因多次修路,古关已经不存。今天,这里是雁翎关村所在地,也是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与宫前乡的分界处。从洛阳到三门峡的省道从村中穿过,关口两侧山高林密,望去仍令人惊心。
关于雁翎关的得名,学者和村民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关口两边原为石板路,古称崤坂。这里曾设崤陵关,当地人念着念着,就成了雁翎关。也有说法认为,这里有夏后皋墓,古称南陵,人们后来就把南陵念成了“雁翎”。
从字面上看,雁翎关似与大雁有关。有村民说因为关口风大,大雁飞过时有羽毛脱落,因此得名雁翎关。不过,刚从山上挖桑树根回来的村民卫先生另有见解,他说,这关其实是座鬼门关,“冬天关口特别冷,路面结冰后非常滑,过去马匹走到这里都会被冻死,不是鬼门关是什么?”
夏后皋墓与南陵
过雁翎关口西行不远,路北有夏后皋墓。《左传》中说,“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相传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夏后皋墓是南崤道上的主要标志,夏后皋又是谁呢?《史记》中记载:“孔甲崩,子帝皋立。”可见夏后皋是孔甲之子,也是亡国之君夏桀的祖父。有学者推测,他是外出征战时死在这一带的。如今每到清明节,还有不少人到这里祭拜。
城角村的由来
在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上,坐落着一个城角村。村中83岁的杨树森老人说,村子就在韩都故城的城墙东北角,因此得了这个名字。
跟随他的脚步,我们来到村北。残存的古城墙就在成片的麦田与村落之间,北边的岭上还有高大的墓冢,过去称韩王冢。杨树森老人说,那就是韩武子墓。
“韩武子生活在战国初期,是韩国的第二任君主。这样一算,他的墓距现在有2400多年历史了。”他说,这一带的战国墓还有很多,也出土过不少东西,包括战国货币空首布等。古城墙下也曾是战场,他还捡到过一些铜箭头。
“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也收集了一些与宜阳韩国故城有关的资料。”杨树森老人说,作为城角村的村民,他很乐意为大家讲述韩都故城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