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中旬,人民解放军解放古都洛阳。首先突破洛阳城东门的华中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被命名为“洛阳营”。张明,就是“洛阳营”首任营长。
1948年3月中旬,人民解放军解放古都洛阳。首先突破洛阳城东门的华中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被命名为“洛阳营”。张明,就是“洛阳营”首任营长。
回想起那段硝烟岁月,一个光荣的英雄集体至今仍常被提起——“洛阳营”。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兵团,协同发起洛阳战役,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克被国民党自诩为“金城汤池”的中原战略重镇——洛阳。
1948年3月11日5时40分,5颗红色信号弹在洛阳上空升起,解放洛阳的战斗打响。
已担任1营营长的张明在3连前沿阵地下达了爆破突击的命令。突击勇士们在密集的火网下,仅用半小时就将12道障碍全部清除。
接下来的瓮城争夺,因敌人提前炸掉了必经之桥的大部分桥面,1营与守敌僵持了近1小时才突破。其间,张明被炮弹炸伤脊背,鲜血浸红了衣衫,可他依然指挥部队进攻。这时,突击队遭到了意外的损失。爆破队经过突破口时,一位爆破员的炸药包导火索拉环被炸裂的汽油桶铁刺挂住,拉响了炸药包,滞留在此的数十名战士几乎全部伤亡。
张明见状,忙把指挥所前移至距城门只有50米的一处地堡,组织部队重新进攻。在火力掩护下,爆破队员隐蔽接近至城门边。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突击队员飞架人梯,冲上城楼……3月12日零时30分,解放军突破洛阳东门。
战斗惊心动魄,“人在阵地在”。这铮铮铁骨,当看到大批后援部队潮水般地涌进城门时,“眼眶里冒出了胜利的泪花”。
张明在1982年详细回忆了这场战役,并把当时的情况写成一篇名为《突破洛阳东门纪实》的文章发表在1982年8月11日的《洛阳日报》上。
张明回忆,总攻开始时骤然间下雨了,当时的天特别黑,敌人疯狂地向我军阵地打炮,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当他通过电话向团指挥汇报情况时,两发炮弹在我军的观察所里爆炸了。当时,张明左臂的伤口尚未愈合,脊背上再受重创。看到营长受伤,同志们纷纷迎上来问:“营长,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为稳定军心,张明忍痛强装镇定地坐了下来:“没有什么,快把重伤员架下去包扎。”他则继续组织爆破和突击,坚持指挥战斗。
张明回忆,当时他们第1营的口号就是:人在,阵地在!剩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胜利……当看到大批后援部队冒着敌人弹如雨发的炮火,潮水般地涌进城门时,张明知道,他们击退了国民党守军的疯狂反扑,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
1948年7月7日,华中野战军颁发嘉奖令,命名1营为“洛阳营”。
红色精神大家谈
洛阳营是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历史里重要的辉煌篇章,也是每个当代洛阳人应该牢记的革命精神。洛阳这座英雄的城市,在历史上因为长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所以饱经战乱,历尽苦难,多次焚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先烈为了国家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才敢叫日月换新天,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重新站了起来。也才给洛阳重大的历史机遇,解放后迅速休养生息,从一五计划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才有了今天洛阳人民的幸福、和平的生活。清明时节祭英烈,我们要学习党史和革命史,要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发扬洛阳营敢于胜利的精神,为了洛阳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贡献!
——社会学者安峰
(洛报融媒记者 贾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