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重要内容。今起,本报开设《国际文化视野下的洛阳》栏目,通过介绍一些目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对洛阳的研究成果,在更为深广的时空视野下加深对洛阳的认识,助力我们在更大的舞台上讲好洛阳故事、黄河故事,形成文化场域载体“强磁场”。
去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龙门石窟供养人——中古中国佛造像中的信仰、政治与资助》一书(以下简称《龙门石窟供养人》),作者是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倪雅梅教授。23日,在位于洛龙区国宝大厦的席殊书屋,《国际文化视野下的洛阳》第一场线下活动现场,该书中文版译者、龙门石窟研究院专家及艺术家共同探讨了“国际文化视野下的龙门”。
龙门雕像比西方雕塑“蕴含了更丰富的想象力”
“100多年前,美国收藏家弗利尔说过:‘和更多的中国人打交道,让我对他们更加尊重,更有信心。有朝一日,他们会恢复数世纪以前的地位,在众多方面引领世界。’我认为弗利尔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我们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洛阳一定会走向更加精彩的明天!”23日,在有关《龙门石窟供养人》的分享中,来自洛阳理工学院古都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陈朝阳这样说。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龙门石窟碑刻题记的学者,从2015年至2020年,陈朝阳翻译了《龙门石窟供养人》。在分享中,她重点梳理了100多年来法国汉学家沙畹等国外学者对龙门石窟的研究。从她的分享中,大家了解了当年未被大规模盗凿时的龙门石窟和宾阳中洞里大名鼎鼎的帝后礼佛图、万佛洞前的石狮等流散国外的文物。
陈朝阳说,和清代学者重点关注龙门石窟的碑刻遗存不同,西方学者起初关注的是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弗利尔在看到卢舍那大像龛的雕像后这样说:“比起雅典和罗马的雕塑,我觉得龙门的这两尊蕴含了更丰富的想象力,显得更自然、更有力,个性也更鲜明。”
“在龙门获得的艺术灵感最为丰富”
唐朝在龙门开凿一座洞窟要花多少钱?卢舍那大佛展示的是武则天的形像吗?几乎是龙门独有的优填王像和玄奘法师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龙门石窟供养人》一书中找到解答。
为了更好帮助大家了解《龙门石窟供养人》,活动当日,主办方还邀请了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杨超杰、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油画》主编李效成。
“卢舍那大佛的供养人到底是不是武则天?这是个大家都很关注而且有争论的问题。”杨超杰说,对于书中卢舍那大佛的供养人是唐高宗、武则天是部分出资人的观点,他持保留态度。
陈朝阳称,《龙门石窟供养人》向读者展示了翔实的数据。以1.5米见方的小型唐代洞窟慈香窑为例,其开凿费用是当时一个官员半年的薪俸,或是一对农民夫妇年收入的3倍,由此估算,一座大型石窟的造价同一座大寺院相当。
李效成关注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认为龙门石窟是中西方艺术的集大成者。他走访国内众多石窟寺,“在龙门获得的艺术灵感最为丰富”。
国外学者的研究为龙门石窟研究带来新思考
当日参加活动的孙颂是洛阳博物馆讲解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她说,自己长期关注洛阳的历史文化,专家们的观点让她受益匪浅。
“听了陈博士的介绍,以后我可以从建筑、美术等更多维度来感悟龙门石窟之美,在我眼里,龙门石窟已经从佛教造像的宝库变成了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孙颂说。
在提问环节,在回答“国外专家对于龙门石窟的研究和国内学者有哪些不同”这一问题时,杨超杰说:“他们对龙门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促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际交往合作,力争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更好地呈现在全人类面前。”(记者 李砺瑾 贾臻 通讯员 万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