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里,有一通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也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系至今国内出土的为数不多的曹魏时期墓碑,可谓世所罕见。该碑书法为隶书体,字体方正疏朗,用笔浑圆厚重,字形洒脱灵动,颇有韵致,堪称曹魏隶书之精品。
王基墓碑(局部)
在洛阳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里,有一通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也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系至今国内出土的为数不多的曹魏时期墓碑,可谓世所罕见。该碑书法为隶书体,字体方正疏朗,用笔浑圆厚重,字形洒脱灵动,颇有韵致,堪称曹魏隶书之精品。
曹魏名碑 可证史载
王基墓碑立于曹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碑残高135厘米、宽99厘米、厚22 .5厘米,青石质,长方形,全石共计370字。
洛阳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胡寅介绍,王基墓碑于乾隆初年被发现,现藏洛阳博物馆,碑文共分三部分,首先是叙述墓主先世,“子有成父者,出仕于齐”。其次是他本人的履历,“爵常乐亭安乐乡东武侯……年七十二,景元二年四月辛丑薨”。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十七岁开始做官,在抗击吴国和平定叛乱中屡立战功,官至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封为东武侯,死后追赠司空,谥曰景侯。
此碑文既证明了史书记载之准确性,又起到了补史之作用。如碑云:“迁荆州刺史扬武将军”,史书误作“扬烈”,当以碑证史。
王基墓碑自清乾隆年间以来,相继录研者不下十家,多引起金石家和书法家重视。
王基墓碑拓片(局部)
三国牛人 经略军事
说到三国武将,王基也很牛。王基文武兼备,才德过人。他曾抗击吴国,参与平叛,颇有功勋,军事才能突出,先后都督豫州、扬州、荆州军事。
碑文说他“朱旗所麾,前无交兵,克敌获俊,斩首万计,赐爵关内”。他跟随征南将军王昶讨伐孙吴。王基率领一路兵马袭击吴将,吴将紧闭城门固守。王基假装摆出进攻的架势,其实则分兵偷袭别处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擒获孙吴将军谭正,接收降民。战后,王基因功被封爵。
王基又上表劝王昶将江夏作为首脑之地,紧逼夏口。从此,吴军不敢轻言渡江。他申明礼仪制度,整顿军队秩序,恢复学校教学,南方士人无不称赞。
当时,魏商议准备大举伐吴,下诏命王基研究如何进攻。王基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出兵必须准备充分才行,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不准备开通河道,积聚粮食,修建战船,即使陈兵江北,也不会有必胜的优势。应使东吴知道魏储备充足、兵力雄厚,能依据天险,占据长久优势,则东吴军坚守的信念必会动摇,投魏之人会越来越多。这时再联合东吴的蛮夷从其内部攻击,大军分部征讨,则夏口以上各据点就可攻下来,长江之外的州郡也都守不住了。这样一来,吴、蜀交通断绝,两国无法联合,东吴也就成为瓮中之鳖了。否则的话,这时出兵未必有利。这一番分析,可谓十分精准,于是魏打消了出兵伐吴的念头。
这都是王基一生可圈可点的大事,于碑文中都有体现。
善于劝谏 借古喻今
王基能文能武,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唐代的魏征,他用此劝谏过唐太宗。其实,“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出自《荀子·王制》,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这句话,王基也说过。
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苦不堪言。王基上疏说:“我听说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高高在上的天子,不能不随时戒惧。百姓安乐,一切都好办;如果他们生活很苦,祸患就会发生。因此,先王的居处都很简朴,为的是防止祸患发生。”
为了劝谏魏明帝,王基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从前颜渊说,东野子驾驭马匹,马精疲力竭,但他仍驱赶不止,因此知道他将失败。王基说,而今劳役繁重,骨肉分离,人们怨声载道,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之弊,仔细揣摩舟和水的比喻,为疲惫不堪的百姓减免些劳役。
碑文说他“致思六经,剖判群言”,王基劝谏君王引经据典,说明他很有文化。与王基同时代的王肃撰诸经传解,又论述、制定朝廷礼仪,常常修改郑玄的观点。王基则依据郑玄的学说与王肃争论,并撰写批评王肃学说的《毛诗驳》。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提供)
撰文奇特 书法精品
王基墓碑,碑文不载志主名讳,这一点极为罕见奇特。研究者依据志主生平事迹,推断出此碑应为王基墓碑。王基生前,才德兼茂,文武名世,有功于国,位居列侯,薨后敕葬洛阳,策令树碑,“光示来裔”。为何碑文不见名讳呢?
金石学家叶昌炽对此做了分析,说魏晋时期,崇尚薄葬,禁止立碑。而景元二年东武侯王基薨,不但举行国葬,还加以追封,“策镌石表墓”,可以说是敕令树碑立碑了。因违背当时的薄葬之典,所以采用权变之法,碑文不载志主名讳。
千唐志斋博物馆原馆长、碑刻研究专家赵跟喜认为,此碑从其字体可看出,可能出于当时名家。其字形方正,笔法遒劲,波碟飞动,风神秀逸,与汉《西岳华山庙碑》《熹平石经》同属一类,但笔力稍弱于汉碑。
该碑碑文用笔多入楷法,字态洒脱,在汉、晋隶书之间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研究我国隶书嬗变极其珍贵的资料。(记者 刘永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