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母亲”二字带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洛阳人来说,洛河,不仅仅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自然河,更是一条孕育河洛文化的母亲河。她一路奔腾在河洛大地上,在尽头与黄河碰撞出中华文明的根脉。
洛河宜阳段 记者 张怡熙 摄
在传统文化中,“母亲”二字带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洛阳人来说,洛河,不仅仅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自然河,更是一条孕育河洛文化的母亲河。她一路奔腾在河洛大地上,在尽头与黄河碰撞出中华文明的根脉。
让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和谐交融,是当下对洛河母亲河治理的完美追求。近日,“行走黄河”洛报集团融媒体中心大型主题报道采访组“拥抱”我们身边的洛河,赏水景、觅文化、看发展,感受母亲河的时代脉动。
悠悠文脉
洛河,古称雒水,发源于陕西秦岭深处,经陕西洛南向东南一路蜿蜒,由三门峡卢氏进入河南境内,后流经我市洛宁、宜阳和城市区,再由偃师向东于郑州巩义注入黄河,全长446.9公里,其中,洛阳段长195公里。
千百年来,洛河在河洛大地上奔腾流淌,滋养了悠久厚重的河洛文化,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追溯历史,黄帝之时,仓颉曾在洛河之滨造字。大禹之时,神龟浮出洛河,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据此制定《洪范九畴》。如今,在洛宁县长水镇,仍存有“洛出书处”的古碑。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由此以下,在洛河沿岸约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前不久开馆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生动阐释了早期中国形成历程,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历史的力证。
洛阳自古也是文化鼎盛的地方,诞生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伟大发明,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著作。可以说,华夏文明滥觞于河洛流域,古都历史沿洛水展开。著名文史学者、考古学家徐金星表示,河洛文化是整个黄河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重要性,表现在她是具有本源性、先导性、核心性、主体性意义的组成部分。
鸟儿在洛河宜阳段栖息记者张怡熙摄
水润洛城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河洛儿女开发治理洛河的历史同样波澜壮阔。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河无疑在运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来到老城区,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含嘉仓仓窖遗址,至今仍讲述着河工、漕运的辉煌。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洛河治理从未停步。如今,洛河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库、堤防、护岸等河道治理工程为主的“上拦下排”的防洪模式。
冬阳煦暖,洛宁县大山深处的故县水库四周层林尽染,百米高坝横亘两山之间,高峡平湖的景象蔚为壮观。从1951年勘测至1993年竣工,历经3次下马、4次上马,河洛儿女艰辛筑坝,最终驯服了桀骜不驯的洛河。
此后,立足治理水灾害、保障水安全,以防洪为基础的洛河水系提升工程接续推进。20世纪90年代,洛河城区段治理大幕拉开,横贯洛阳城的洛浦公园生态景观带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范例。目前,洛河防洪标准市区段达100年一遇,县城段达50年一遇,乡村段达20年一遇。
黄河的问题,根子在流域。这些年,以“四河同治”为载体,洛河治理迈进了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新时代。随着河道治理、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沿河绿化、路网环通等一揽子工程的统筹推进,洛河水质持续改善,“以水润城”的工笔画越描越美丽。
休戚与共
河流带来富饶和生机。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生生不息。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到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到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皆是如此。
洛河流淌千年,塑造了古都洛阳的城市形态。时至今日,洛阳的生态之美、城镇之美,发展的活力,人民的幸福感,同样沿着汩汩流淌的洛河延伸铺展,构成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来到洛河宜阳县城段,开阔的水面波光粼粼,白鹭成群结队,群众络绎不绝,冬泳爱好者们不畏严寒,畅游洛河。“这里水质非常好,能达到地表二类水标准,要不鸟儿也不会来呀!”冬泳爱好者张有信对当地洛河治理成果由衷点赞。
站在前进大桥上眺望,洛河两岸楼房林立、车水马龙,城市建设欣欣向荣。“水生态激活了水经济。”宜阳县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在当地,洛邑水乡、莲花公园等亲水文化景区,皮划艇激流回旋、静水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基地,以及两岸产业集聚区、品质住宅区,已然成为县域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这些年,沿河各地以洛河治理为契机,在城市发展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同时,积极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带动城市整体升值,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动能更加强劲。(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郑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