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发布陈俊武院士先进事迹时,提到一个专有名词:“大作业”。
2006年12月,陈俊武院士(中)与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学员探讨问题(资料图片)
那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发布陈俊武院士先进事迹时,提到一个专有名词:“大作业”。
说“大作业”之前,有必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陈俊武院士当年布置给年轻科技人员的“小作业”。
很早以前,陈俊武院士就注重科技人才梯队培养,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年轻同志。他曾采用“学分制”对公司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后来,他还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工程师进行集中培训、现场教学。这期间,虽有考核、考试,但难度并不大,只能称之为“小作业”。
“大作业”始于1992年。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陈俊武院士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办一个有创新理念、有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在陈俊武院士的直接推动下,1992年,中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这个高研班看似普通,只要是在石化行业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不论年龄大小,不论在哪家企业,都可以参加入学考试。然而,与不拘一格的招生政策相反,该研修班教学风格极为严苛,每天封闭管理,白天听讲,晚上研讨,突击补习,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不许逃课……
经过数周封闭培训后,学员们带着陈俊武院士亲自布置的一个题量超大、周期超过半年的“大作业”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大作业”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汇集整理自己所在单位装置的原始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按教课中提出的方法做出工艺和工程计算;三是根据计算结果结合装置出现的技术问题作出针对性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陈俊武院士的学生、中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宫超回忆说,在准备阶段,陈院士的要求是“独立自主”,对每一个数据都要自己采集。“我整整用了四个月时间,才完成采集工作。”在审核阶段,陈院士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对每一个数据都要辨别真伪,对各种数据都要从内在逻辑、从理论、从机理上分析判断,找出误差、找出错误,加以纠正。“大作业”中涉及的理论公式有近千个。由于当时没有专业软件辅助,只能手工计算,在一步一步地查找和运算中,大家温习了久违的化学公式,巩固了理论功底,水平快速提高。最后是理论分析阶段,陈院士的要求是“螺旋提升”,要有理论支撑、更要实践验证。这个阶段,“陈院士亲自指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要求我们在生产中观察验证。”
宫超说,作业完成后,陈院士还组织了面试,逐一提问,让每一名学员当面汇报作业情况。这一招,逼着每个人必须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作业,谁都别想滥竽充数。
“我的‘大作业’一共涉及数据1万多个,涉及各类公式500多个,全篇打印件200多页6万余字……”宫超说,同样的作业,陈院士要批改26份。虽年事已高,但他对每一份作业都逐字逐句审阅,对每一个数据都认真校对,甚至重新核算一遍,就连春节假期也用来批改“大作业”。
多年后,经历“魔鬼式”训练和“大作业”历练的数十名高研班学员,大多成为石化行业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
当年学员们做“大作业”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迄今还有20多个在中国运转。截至目前,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收超60亿元。
近年,中国石化集团经常举办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开班第一讲总是留给陈俊武院士。大家想以这种方式,向院士学习,向楷模致敬。九旬院士再登台,思路清晰,风采依然,他勉励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不忘学习,站在老一辈人的肩膀上再爬高一层,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一生献科学,老来为人梯。那份留给学员们的“大作业”,其实也是陈俊武院士自我加压、给自己出的一道“创新题”“必答题”。
“大作业”预示着“大奉献”!
“大作业”背后是“大我”!(洛阳日报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刘倩)